说实话,这个话题一直觉得离自己特别遥远。也参加了两位叔叔的农村葬礼,但是,父母一直健康,过百岁的奶奶前几年一直很硬朗,所以对于这个话题感觉上仿佛是天边的云彩一样,总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大多数中国人讳死,可是很多人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早早地就把将来死时的一切物事准备好了---早就找好地方并建好的墓地,红漆的棺材,死的时候要穿的寿衣等等。
好多年前,父母亲在家请来木匠,石匠,泥瓦匠,乐呵呵地把他们的后事---墓地,棺材全部都打造好了。在做这些事情时,我觉得应该是悲伤的,但是父母的心情很明显是愉悦的,邻居和工匠们也很快活,邻居的羡慕表情和语气,工匠们的戏谑言辞,我们儿女们要做的仪式,使这个事情充满了洋洋的喜气。
奶奶去世了,分布在奶奶生活中心周围的亲戚都回到了奶奶生前居住的小屋。多年不见的亲属都聚在一起,大约100人左右。面对着有些熟悉也有些陌生的脸庞,我感叹血脉的力量。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七大姑八大姨”的场面。平常和很多亲戚都不怎么联系,即使是过年,也没有机会聚在一起。而奶奶的葬礼却完成了汇聚全族的仪式。
葬礼上有个专门执事的人物,所有的人情来往,宾客饮食,仪式举行,安排人员全由他来一一安排。老家还没有实行殡葬改革,现场一片白色孝布的海洋。原来孝布也是要根据关系远近来分派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全部披麻戴孝,就是头顶的孝布的系法都有讲究。改嫁的儿媳不能披麻戴孝,也不能享受儿媳的一切权利,如果回来奔丧,只能作为远方亲戚来,只能给一条白布顶头,而她的位置要有她的儿媳妇来顶替。我的三婶也就是奶奶的三儿媳妇在三叔死后改嫁了,这次来奔丧,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的儿媳顶替她的位置---在农村,这是非常没有面子的行为啊。三婶为此哭的眼睛红肿。
奶奶的葬礼也是大吃大喝浪费的过程。棺木也是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墓地也侵占了农田,烧纸,孝衣等等都浪费了很多资源。现在国家提倡殡葬改革,我举双手赞成。但是,我觉得毕竟是传承了好几个世纪的殡葬仪式,还是需要进行整理和传承的。
比如,在发放孝布的这一点上,奶奶的重孙女,要在孝布上缝上一小块蓝布,重孙子要缝一块红色的,别的人一看这个就知道这是第四世了。
还比如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要给奶奶烧一匹纸扎的马,还有一些仪式要举行,这个仪式主要是由执事主持,女婿,孙女婿,外甥等等外亲戚来完成的,这个仪式往往会引来很多乡民的观看,做的不好的往往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个仪式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举行这个仪式?没有人去探讨,但是我一直觉得在这仪式之后肯定有它的意义所在。
厚养薄葬,简化仪式,但如果仅仅是以节约的目的出发,一些传承就会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