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总是在讨论工作之后可以聊几句诸如人生状态,当下感悟之类的宜人的话题。
“经你之手的花花草草总是这么有精气神。”我看着人家屋里枝繁叶茂的植被,不禁感叹,且相形见绌。
“有的叶梢已经不太好了,精气神还是很足的。”
“我最近在感叹年龄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我也喜欢花花草草,但是更多的是喜欢结果,喜欢那最后成型的花和绿叶,对于如何让其成型或者如何让它枝繁叶茂,我是不感兴趣的。现在情形好像完全不同了,我在修枝剪叶中居然能享受到乐趣了。许是年龄大了?我开始关注并懂得贴近自然了。从前我的时间都是用来捕捉思想上的闪光点和火花的,对于自然而然的生活内容统统觉得市井,然而现在是真不同了。”
“你说的对极了。年轻时我读的书都是余秋雨,史铁生之类的男性作家的书,从来没有关注过安妮宝贝之类的女作家,但是现在,对于她类作家和作品的喜爱程度,连自己都大吃一惊。”女性温柔的眼神覆盖了她作为女性精英的商务特点。
“我发现年龄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生的两头,小孩子与老年人都是热爱自然的,他们的社会属性弱,自然属性强。所以小孩子天然就对毫无目的地玩土,玩水感兴趣,而老人更喜欢住在有一方土的小院里,种个庄稼,浇个水。人生段落处于中间部分的人们,称之为社会精英的道理是,社会属性占其80%以上。轮到我自己,强烈地感触到自己的自然属性的时候,就意识到年龄的增长了。”
“一聊起来,我就想到,毛姆曾经评价俄罗斯民族具有半开化特性,描述他们与自然有天生的贴合感,所以毛姆在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罪与罚》的时候,就对俄罗斯作家及作品的风格有过概括,他们能表现出最贴近自然的狂躁和激情,存在很强烈的原始力量来打动读者。毛姆所描述的贴合自然的说法,让我突然倍感温暖,我理解了那种感觉,因为我的心中有了自然。”
友人突然想到一位作家的表述:“如果一个人喜欢亲近自然,那么他心底深处一定是善良的。”
自然,是不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回归自然呢?上个周末在家抚弄花草大半天的内心欢喜犹在眼前。放在从前,那样安静闲适地去伺弄花草,在日省吾身的时候一定是要严厉批判自己在浪费韶华,而如今却觉出了生活本来的味道,生命本来就应该与花草树木,泥土气息打交道。
今年组织闺蜜们家庭春游时,一次行走在蒙草生态公司的小草间展厅里。布局很别致,一个个,一层层展区,在移步中自然祥和地来到眼前,没有奇珍异草,没有百花争艳,呈现的是土壤和普通花草的关系。各个试管中装满了正在调剂的土壤,在我关注的对象中,很少接触这些每天唾手可得的土壤,因为离得近而被忽略的美,在蒙草的小厅中唤醒了。蒙草公司用拟人的自然属性来进行土壤的改良,生态的重塑,我对其肃然起敬。
天然去雕饰的展品,让我恍惚愿意变成一棵不怕风雨来袭,有名字,不出众的小草,扎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改善着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默默地固守着我的自然属性就足够了。
变了,我的着眼点变了,我的性情变了,我将时间仍要安排在令我感到美好的事物上,然美好的事物属性发生了变化。虽然没有陶渊明的勇气去做田间隐士,但是心已向往之。
从单纯地要求要有思辨的精神享受过渡到天人合一均为美的境界,一种融洽,和谐,无为,柔软,朴素之感笼罩全身,整个人就变得温润了很多。
今天,再读梁衡写的《我的阅读经历》中第四部分“关于理论和学术经典的阅读”,他谈到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抵消了。”(《自然辨证法》)。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还是国家,都开始关注自然属性了,国家关注的自然属性就是环保问题。这个近二三十年出现的“环保“的概念,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谈到了真谛。
读书几行,结合自己,所想纷纷落笔长,读书速度慢得慌,细想,落笔生根可回味,也值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