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想起,那个经常被陪读老师投诉小魔头。
这娃有双十分灵动的大眼睛,看起来很有活力,讨人喜欢。可是每当这双眼睛忍不住转了几圈,熟悉老师都知道,他要使坏了。
他做过哪些令人头痛事情呢?
趁老师不注意,跑到讲台拿着麦克风唱歌。
手上总是有个弹弹球,不管是墙,是桌,是椅,是天花板,他都要扔出去砸一下,制造混乱。
有的时候,喜欢拿着零食逗着隔壁班的同学玩,打扰别人学习……
这些事情,引来很多陪读老师的投诉,我作为班主任,当然需要起到教育作用。
我时常拉着他讲规矩,分析事情严重性,但这娃一点悔改都没有。
有一天,我的一位同事和我说:“你太温柔啦,对付这类孩子得要多强调规矩,而且要严厉。”
我无奈说:“我经常强调规矩呀,那娃脸皮厚,都不当一回事。”
同事说:“你是有强调规矩,但那就像唠叨妈妈在说道理,你都没发火。”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得到头条曾讲过一个知识点:
“对孩子发火是一种对行为底线的反馈。如果家长永远不发火,孩子实际上摸不清行为尺度到底在哪里,哪些是被允许的,哪些是越界了。
如果没有这个直接的反馈,孩子会误以为这样做没问题,不会影响到别人。而实际上,几乎所有人都是在强忍怒火。这时候不发火,孩子就不知道别人对这个行为的容忍底线在哪里,他将来可能会吃更大的亏。”
想起这件事情后,我晚上又强调一下规矩,我发现这娃依然手舞足蹈,嬉皮笑脸。我看着就来气了。
我强忍的笑脸瞬间消失,盯着他看,还让他罚站,两人对视了一会儿,他意识到我生气了,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等罚站过去后,我开始和他聊这事情,告诉他玩可以,但前提得把作业完成了,而且中途休息的时候,在找同学玩。
虽然这娃还会使坏,但明显感觉到次数逐渐减少。
经过这事情后,我才慢慢认识到,强忍反而会让孩子肆无忌惮,因为他不知道规则边界在哪里?所以呀,遇到规则问题,偶尔也需要用生气方式,反馈给孩子,他们才会意识到规则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