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译者和作者,我一直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第二是西语、法语、日语的学习都半途而废,世界文学读得太少。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大部头的古典名著,以至于在某网站“读名著有没有必要”这个答案下面,赞同票最高的竟然是唐缺的“没有”。
这个答案真是太让人遗憾了。
从功利的角度来讲,或许有人觉得读名著不能给人带来利益,没有“干货”,所以没用。但我认为,名著对于陶冶性情非常必要,在这一点上,当代中国文学几乎是无法胜任的,看美剧英剧和报刊也取代不了。为什么有的译者翻译别的挺好,遇到名人名言、文学性艺术性的就不行了呢?简而言之,读书太少,尤其是经典文学读得太少。
回忆起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除了老舍,基本上都是世界名著。名著对于人心灵的净化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中文水平,还会让你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找到净土。
谈谈读过印象比较深的名著:
童年最爱《小公主》,小学还读了《巴黎圣母院》、《约翰克里斯朵夫》、《简爱》、高尔基《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罪与罚》《红楼梦》等,大部分读的原著全译本,有些是青少版。
这要感谢我父母经常从单位的图书馆往家里借书,后来我高年级会自己借书了,去借了不少《红楼梦论稿》之类的书。小孩子看《红楼梦》其实是看热闹,但古典文学之美青少年还是可以感觉到的。有些世界名著小孩子看还太早(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罪与罚》),但找一套比较靠谱的青少版开启孩子的智慧与心灵,必将使其受益匪浅。
中学时代:莫泊桑、契诃夫、莎士比亚、莫里哀戏剧、泰戈尔、《先知》《八十天环游地球》《名利场》《伊豆的舞女》《百年孤独》《小王子》……
中学时代适合读《飞鸟集》等有一定哲理性却并不深涩的名著,可以培养对于哲学思辨的爱好,增强美的感受。
成年以后:王尔德、劳伦斯、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波伏娃、伍尔夫、克里希那穆提,《飘》《德伯家的苔丝》《少年维特的烦恼》《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源氏物语》《漂亮朋友》等。其中有几部听的英文有声书,英美文学中有一半读的英文原著。《源氏物语》我把两个中译本和一个英译本都看了。
中国古典名著读的较少,除了红楼梦看了两遍。别的大概就是古诗十九首、论语、大学、中庸、幽梦影、无声戏什么的。诗词元曲对我的影响最大,上小学之前背诵了唐诗一百多首,为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还记得当时母亲有很多名家朗诵的资料,我就跟着VCD背长恨歌,现在还能背诵。但是跟能用文言写作的朋友相比,我的古文积淀还是太少。
总的来说,世界名著的力量是强大的,虽然我读的总数不多,但它们在我人生的启蒙阶段和低谷都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无论是对真善美,还是对人性与世界。
真正体会到读名著的意义是成年以后,我在保加利亚的首都索非亚做交换学生的时候。那一年索非亚局势不稳,又赶上欧洲天然气危机,我也屡次受伤,又因为奖学金风波受到孤立,可以说是陷入人生低谷。在本专业学业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我去英语系旁听了一些课程,读了些世界名著,听了十几部有声书。
在这些名著中,有一些是床头灯系列的英文有声书,原著经过改编后更浅显易懂,完好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与艺术性,比如《德伯家的苔丝》《少年维特的烦恼》,乡村生活的纯美无不令人动容。
我还在索非亚大学的小书店买了英保对照的《王尔德童话》,每一篇读来都令人唏嘘,令人落泪。读劳伦斯,感慨他的心理描写那样形象,在《儿子与情人》中的男主角身上看到一个青年对于入世的迷茫,觉得几百年前的人与今人面临的困境并无实质上的不同。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人性是不变的,而大作家百年前就写透了。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在名著里面可以找到答案,就像读史使人明智一样。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将人从蒙昧中点醒,而阅读名著使人在功利浮躁的世界对唯美和纯粹抱有一份坚持,对人性的弱点能够宽容,英国文学的自然之美更能洗涤人的灵魂,哈代、劳伦斯、华兹华斯、王尔德笔下的世界就像英国的风景一样美好……
大学毕业后我去英国留学两年,至今依然时常感慨,英国实在太美了,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建筑,确实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无怪乎他们能写出这样的名著。另外英国人真的爱读书,书店也美的让人不想走。那一段时间我的感知变得比以往更加敏锐,体会到此生少有的宁静,并且因饱览欧洲人文与艺术之美而无比快乐与满足。
诚然,中国当代文学也有不少值得一读的大作,这部分我可能看得比世界名著更多,但并不觉得看莫言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虽然莫言的故事讲得极好),从审美的体验上来看,远不如读读老舍、萧红、郁达夫、汪曾祺和徐志摩。这和当代中国生活的粗鄙浮躁、急功近利欲望膨胀不无关系。一个时代的文学就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写照,而名著是时间帮你珍藏的瑰宝。
如果没记错的话,《查泰来夫人的情人》里面提到贵族淑女们在年轻时就被送到欧陆去开眼界、接收文化艺术的熏陶。也许不是每个人在成长初期都有条件接受古典音乐、哲学、科学史、美术史和世界历史的教育,但我们还是可以读点名著,从中领略世界的开阔,这也是对中国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最好的补充。
总之,如果想在真正意义上完善自我,一定要读名著,它们令人善良,令人纯粹,令人正直,令人深刻。
我为认为名著没用的言论感到遗憾,为没有受过陶冶的灵魂感到惋惜,但也羡慕他们在这个混沌的尘世里不会因为太纯粹而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