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上不唯下是严重的政绩观偏差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语,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从政者的希望与期待。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态中,仍有部分党员干部背离了这一初心,“唯上不唯下”现象就如隐匿的暗流,时有涌动。这种政绩观偏差,不仅与党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更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人民群众的心,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应坚持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统一,而“唯上不唯下”则是一种片面的、扭曲的政绩观,党员干部必须予以深刻反思与坚决纠正。

“唯上不唯下”背离执政为民初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干部的工作成效理应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然而,持有“唯上不唯下”政绩观的党员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讨好上级、满足上级要求上,对群众的实际需求、真实呼声置若罔闻。比如一些地方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打造“面子工程”,建设豪华气派却不实用的景观设施,却对人民群众急盼的民生问题,如公共设施损坏、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等视而不见。这些领导干部看似在积极落实上级政策,实则是脱离群众、背离初心,导致政策落实困难,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使得政府公信力在一次次“形式主义”中被削弱。长此以往,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会被割裂,执政根基也将受到动摇。

“唯上不唯下”阻碍政策精准落地,严重破坏工作实效。上级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其有效实施需要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创新。“唯上不唯下”的党员干部往往机械地执行上级要求,缺乏对政策的灵活运用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比如面对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的重点工作任务,基层干部加班加点,日夜奋战推进,付出了辛勤汗水。但当他们因资源短缺、跨部门协调困难等问题导致进展受阻时,部分领导干部不是挺身而出,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积极出面协调各方资源,打破工作中的瓶颈,而是高高在上,埋怨属下办事不力,置身事外坐等结果。这种只追求表面完成任务、不注重实际效果的做法,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白白浪费,工作陷入低效循环,无法达成政策制定的预期目标,也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些原本为了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而制定的政策,在“唯上不唯下”的错误导向下,最终沦为一纸空文,无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唯上不唯下”滋生不良政治生态,严重阻碍队伍建设。“唯上不唯下”的政绩观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在干部队伍中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当那些善于迎合上级、搞表面文章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而真正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的干部被忽视时,就会打击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干部之间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认可”的人际关系上,而不是专注于提升自身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不良风气一旦蔓延,会使得整个干部队伍变得浮躁功利,如同一盘散沙,缺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长此以往,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将被严重削弱,无法形成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难以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从来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破除“唯上不唯下”的政绩观偏差,需要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初心使命,真正做到心系群众。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摒弃“唯上不唯下”的错误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