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经在《梦与诗》里写道: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因此在我品读他人作品的时候常常是被这样的文字所吓到,有时是惊叹于其“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而更多的时刻则是在于同样常见的字眼却不曾在自己的笔下巧妙的组合成富有魅力的表达。
比如海子的诗句:
秋天红色的膝盖
跪在地上
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
泪水打湿
鸽子的后脑勺
第一次读到这几句诗时就被其新颖的表达所吸引。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中秋天即便不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思乡悲秋,也该是“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的伤秋离愁,而这些描写秋天的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而海子笔下的秋天则是让我们体会到秋天的另外一种美。诗中“秋天红色的膝盖跪在地上”与“泪水打湿鸽子的后脑勺”是充满矛盾的,前者借温柔的秋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后者则是通过泪水传递悲伤的情绪,这种意象的美丽与感情痛苦的冲突或许就是秋天另一种凄美的表达。
偶然读到汪曾祺写的一段话,心就突然被电到了。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这段话没有什么出奇的字眼,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岁月静好的美感,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人们打从一出生便开始琢磨如何在生死之间两全其美,因此总是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在此之前我从来都不曾与花草说过话,也没有想过它们是温暖的。
汪老的文笔没有一丝凝重,淡淡的文思却满满溢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悬念,我心甘情愿地被汪老的文字所俘虏。
文字能否打动别人除了要有文采更重要的是需要真情流露,能写出如此富有真情的文字,想必汪老也必定是个心里怀揣着大爱之人,所以我也决定像汪老一样,以一颗赤子之心,爱着草木时光,爱着寻常日月,更爱这个大千世界。
还有一首别具风味的打油诗: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读过很多咏雪的诗,却唯独对这首打油诗情有独钟。而让我对此诗心生喜爱则是源于诗尾的“肿”字,如果原诗是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白,如此一来这首诗就显得毫无妙处可言,因此恰恰是这“肿”字升华了人们对于白雪皑皑的各种想象。
此外从整首诗来看也是妙趣横生,虽然此诗描绘雪景,由全貌及特写,由颜色及神态,通篇写雪,却从头至尾不见“雪”字,而雪的形神早已跃然纸上,遣词用字通俗易懂却又不乏诙谐幽默。
鲁迅的《秋夜》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其实第一遍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觉得后边的两个断句有重复的嫌疑,后来静下心来才慢慢感受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孤寂之情。
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读者跟随作者的视野渐进式的发现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是,必定会以为门前还有其他树,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给人以单调感。
相比较之下如果用“门前有两棵枣树”直接表达或许就无法营造出这份孤寂感。
同样富有语言魅力表达的还有佚名的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小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这类型的诗,因为容易背诵,甚至说是不用刻意去记忆就能铭记于心。
初读这首诗其实觉得它有点像打油诗,就像鲁迅先生描写枣树一样,这首《江南》诗后面的诗句也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却将采莲鱼游场景的画面感,动感以及节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虽然简单,但却总能令读者在掩卷之时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喜爱之情,或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因此好的文字不是要多么华丽,而在于给读者营造一个恰当的语言氛围令其身临其境地感知作者所想,所听和所看到事物,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文笔而苦恼,包括我自己,喜爱写作却又苦于稚嫩的文笔无法代言内心的万千思绪。
当陷于写作苦恼的时候我就会选择溜进书本的世界里,渐渐地,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靠运气得来的,而是需要灵感,积累,阅历以及对文字的不断雕琢。正如陆游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为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因此一篇看似轻易得来的高水准文章其实背后作者付出的种种艰辛又岂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能囊括的。
从古至今,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多半都以工匠的精神去对待文字。
《湛渊静语》引柳子厚答韦中立云:“故吾每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古人对待文字不敢掉以轻心确实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使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便昭然可见。
相传宋代大散文家王安石作诗时,原本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到”字有些欠妥便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但他仍然不满意,中途修改了好几遍,最后才改成至今大家都口耳相传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忽视掉文章中的任何一个字,可能经过推敲之后的它便是点睛之笔。正所谓一字改动,全句生动。或许我们的写作水准就是在这种不断“炼字”的过程当中慢慢得到提升。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文笔真的不行,而只是我们一直没有以工匠的精神去要求自己,读过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作是新手们的一种常态,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读书的时候不妨试着从书本中去学习大师们的工匠精神,然后慢慢的做到细致观察,反复酝酿之后再下笔。
也许这样做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成为大师,但是我们却能因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