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成为可怕的自律人》。
作者一开始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然后又给予我们答案,那是因为有15个思维误区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走出这些误区,相信我们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误区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其实,“知道”和“做到”完全是两码事。仅仅只是知道怎么做,并不能保证自己真的会去做。有时候,能做到知行合一并不简单。
误区2.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意志力的同时,还会习惯性地低估环境的影响力,我们所处的环境像是一台威力巨大的机器,会削弱我们的意志力。
比如我最近减肥,坚持不吃精米细面,但是今晚楼上同事送来一个卷煎饼,一个劲劝我吃掉它,最终我没能抵住诱惑,饱餐后内心深处不禁生出“罪恶感”来,感觉自己不可饶恕。呵呵!
误区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我们常常给自己找借口,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等到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总是纵容自己,喜欢给自己的懒惰和拖延找借口,然后再轻而易举地原谅自己。
成功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我们不能老想着“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可以休息可以偷懒”,否则就很难改变自己。
我严格要求自己,当日事当日毕!
误区4.我至少比×××强
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觉得至少比×××强,我们还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其实我们这样想,就会降低我们的积极性和自律性,丧失改变的动力。
截止到目前,我还没发现自己比谁强,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最笨最糟糕的那一个,所以我要不断努力,超越自己,摒弃旧我,遇见新我。
误区5.我不需要帮助和规划
我们往往都是这样:高估自己的能力,轻视简单的事情,不遵循指导。大概率的结果是事情做得一塌糊涂。凡事提前有个规划,做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误区6.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
真实的情况是:当我们累了倦了后,我们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就开始动摇,然后被削弱,甚至完全消失。所以那些需要百分百绝对努力才能完成的计划,往往到最后失败了。
误区7.我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我们习惯性地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相信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事情。这种无限宽容的想法,一再造成拖延,最后往往是草草完事或者一事无成。
曾经,我有重度拖延症,事情不到最后期限不动手。最近一直努力在改变,不断努力坚持下去,早日告别拖延症。
误区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计划外的事情发生
我们做计划时候,很少会考虑意外因素。而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意外发生,就如有这么一句话:“计划没有变化快。”
我们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要有所预期——万一有意外因素出现,我们将不得不放慢脚步。
误区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不要相信“立竿见影的经验”,它们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让你改变,但是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有意义或者持久的改变——因为这个过程的建立基础是冲动而不是策划,是希望和祈祷而不是规划。
误区10.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再也不用担心了
不要将一时的改变当成静态的最终目标。努力和自律需要一直坚持下去,不能时不时地中断了。
误区11.我解决了旧问题,不会带来新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去相信,没有哪一种改变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误区12.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回报。
误区13.没有人关注我
不必害怕孤独,也无须别人的喝彩,我们自己坚持努力,然后为自己的进步鼓掌!
误区14.如果我改变了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我了”
我们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我们不仅能改变自己,还能重新塑造,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冥顽不灵。
误区15.我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评估我自己的行为
我们更倾向于高估自己,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和环境,究其根本,在于我们还是对自己过于宽容,而要求别人时却过于苛刻。
开始改变,就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