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大学的发展,而大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为这座城市的注入了发展动力。
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就能看出城市之于大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博洛尼亚大学,还是巴黎大学,为什么会诞生在那个特定的地方,而不是别处,是与博洛尼亚和巴黎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繁荣程度分不开的。
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现象依然值得关注。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就体现的非常明显。比如,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汇聚了以清华、北大为首的一大批顶尖高校。这也难怪,地处皇城根儿,各种资源与信息汇聚,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鸭先知。
除了北京高校扎堆,其他的985、211高校至少也是在省会城市或发达城市。
近年来,由于办学用地限制等原因,很多北京高校赴外地办学,寻求新的发展之道。毫无疑问,在选择办学地的时候,自然是奔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而去。于是我们看到,像深圳,青岛,苏州这些城市后来居上,在高等教育领域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于是成为新的教育重镇。
而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国际化,也是很多著名大学在寻求国际化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这一点在近几年尤为突出。例如,2016年11月,清华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此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也与深圳市签约,建立深圳校区,而“国际化”也是这些高校的深圳校区的一大亮点。此外,浙江大学与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国际联合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政府共建了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在中外合作大学方面,地校合作更是国际化办学中的经典案例,例如,武汉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在昆山市合作设立了昆山杜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与利物浦大学在苏州市设立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在深圳市设立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等。
我们看到,在双一流建设中,在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中,我国高校与城市的互动将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