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出生于英国名流家庭里的皮驰斯在2014年去世。她发表的最后一篇推特是儿时与母亲的合照,文字是:我和我的妈妈。此事轰动了整个英国,因为她的妈妈——著名主播葆拉也已在2000年去世,并且两人过世情境极为相似。葆拉于家中吸毒身亡,家中只剩她3岁大的女儿;皮驰斯于家中吸毒身亡,家中只剩她11个月大的儿子。
英国主流媒体和心理学家将引发这类事件的原因归于基因,然而纵观这对母女的一生,她们的生活轨迹也几乎相同。
葆拉儿时受过虐待,12岁开始吸毒,性生活放纵,为人冷酷、爱发号施令,虐待子女(肉体和精神),多次尝试自杀(皮驰斯亲眼目睹过3次)。皮驰斯在幼时受到葆拉虐待,长期吸食毒品,滥交,为人冷酷、爱发号施令。
皮驰斯有一点和她的母亲不同,就是她为了生育孩子而努力戒毒。不过她还是重蹈覆辙——死于毒品,留下父亲、丈夫和两个幼子,不顾他们悲伤痛苦。
这还能说明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根源是基因吗?施虐者的孩子天生就是施虐者?并不是!《天生非此》书名就直接回答了我们,基因不决定一切,我们不是天生就必须和父母有一样的命运。《天生非此》的副书名叫做《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它给出的答案是,影响我们一生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成长环境;而且即使改变有些艰难,也比基因论有重塑命运的可能。
《天生非此》的作者是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国民心理学家”的奥利弗·詹姆斯。他指出,由于我们儿时都会有一些需求未被满足,所以导致我们心生不满,就可能去虐待他人,也就会被他人虐待回来。只有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了解人生是可以塑造的,我们就能摆脱过去对我们的影响。
一、全角度看孩子是如何受到父母影响的。
1. 言传。
父母和大人都会用语言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和错误。
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响、大人说话不能插嘴、不许说脏话(请注意“不”字带有消极意义)等,这些是约束孩子言行。
再比如:真懂事,会帮妈妈干活;真乖,主动刷牙睡觉;真淘气,净给我惹事儿(请注意“真”字带有评论色彩)等,这些鼓励或打击会引起孩子的服从或叛逆的心理,塑造他们的行为。
2. 身教。
有次在公交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吃瓜子,她的言行从吃瓜子到扔瓜子皮、从取笑男同学到和他打闹,都仿佛看到了她的妈妈。
家长可能还会把工作带回家做、吃饭时接打电话、说脏话、欺负力量小的人、忽视孩子一起玩的请求、闯红灯、调戏异性等,都是大人自己的行为。孩子观察到了,就会在相似情景时模仿大人。
有一点,当父母的言行和身教发生冲突,即说一套做一套的时候,会给孩子的认知造成混乱。他们会不知道该以哪个为榜样,又该模仿什么,于是孩子很少会成为父母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
3. 身份认同。
孩子表现得越像父母,就越会得到父母喜爱,也就会得到更多的生存资源,所以孩子会代入父母的身份角色到自己身上。
比如父母的宗教、政治、经济理念,社会地位,还有父母未尽的心愿等。孩子的生存越受到威胁,或者爱父母,就会越认为自己有必要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或满足父母的期望。
文章开头提到的皮驰斯,母亲的虐待让她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她最像母亲。
4. 虐待。
类似蝴蝶效应,当父母心情不好,可能会把不满倾泻到无力反抗的子女身上,可能是躯体虐待,可能是精神折磨。
用作者奥利弗的话来说是一种——“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形式,概念相当于:因为你不好,所以我能指责你,更能证明我很好。
父母通过虐待别人来得到快感,从而释放压力;孩子则自责都是自己的错,还会学到这种坏的发泄情绪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对待虐待/暴力的模式是:要么苛责自己,要么也用这种方式虐待他人,也就不再被人善待。
上面四点,克服的难度逐渐增大。言传身教在孩子有判断能力或被指引后能够完全改变;身份认同要难一些,因为那些已经化成身体的一部分;虐待最难,遭受的虐待种类越多、时间越久,精神压力就越大,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二.为什么父母会虐待孩子?
再次强调:虐待不只是暴力,还有很多种:禁闭、冻饿、有病不给治疗、强迫过量体力劳动、精神上摧残、侮辱和性侵犯等。
一项实验:把一群性情不温顺的小猴子分别交给两群母猴,一群温柔,一群相反。结果显示:不管小猴曾经多么暴躁,由温柔母猴带大的小猴成为父母后会温柔地养育子女,而没有被温柔对待的小猴不会温柔地照顾后代。
这个实验否定了基因论,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父母会虐待孩子。
1. 母爱教育。
孩子如果是被父母呵护长大的话,那ta会有安全感,包容性也很大;如果孩子儿时受过虐待,只学过一种方式对待孩子,就很可能用那一种方式虐待孩子。比如开头提到的母亲葆拉,她将儿时受到的虐待复制给了下一代。这也就有必要追溯父母的家庭影响,可能他们也是上一代的牺牲品。
2. 父母压力过大。
生养孩子过程中面临的身体疲劳透支、孤独感、社会脱节、收入和奶粉钱等问题,当积累到不能承受的时候,就很可能会爆发。
3. 孩子是“恶魔”。
早产、剖腹产、出生体重过轻、孕期母亲吸烟喝酒等问题,会导致孩子更加敏感、总是需要父母关爱、不易满足等,看起来像是在故意折磨父母。
除此之外虐待还有很多原因。例如有家长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就是“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形式,想要因此摆脱自己无能的感觉,进而获得快感。
虽然很痛苦,但我们可以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史,这样就会多少理解曾经也是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现在让人痛恨,但他们儿时也曾无助,当时也没有人帮助他们。
如果我们能够释然了,就可以思考怎么做个心理健康的人或父母了。
三.如何成为少数的30%——不施虐于人?
一项研究显示:儿时受过虐待的母亲中70%会虐待自己的子女。
对于这个数字,由于人更倾向用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同时还忽略了父亲的影响,所以我认为70%很保守。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和孩子继承上一代的悲哀、能够更加心理健康地生活,谁都有必要从自己做起,改正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1. “我很好,你也不赖。”
首先需要肯定父母积极的一面(如果孩子被照料,就一定有好的方面);
其次理清自己发泄情绪的方式——是学到错误的发泄方式了吗?是在重复他人的方式吗?那些表达情绪的方式我真的认同吗?
最后提醒自己需要改变。尊重他人:我没有错,别人那么做也没什么不对;欣赏自己:我在学习更好的表达方式,我有在进步。
2. 分清好坏,自己主宰。
过去已经过去,对表现得像儿时需求不满的自己表示理解和爱护。
保持对自己的了解:还在严重影响自己的父母的言行身教有哪些?辨别是好是坏;对父母的身份认同有哪些?尽量以自己为主,为自己而活;严重左右自己精神生活的虐待有什么?可以的话找可靠的人帮忙。
当再次面对自己在重复父母的情绪时,首先将父母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分离开,然后用成年人的眼光客观地看待问题,事情的解决方法就不会只有一个,最后自己决定如何应对。
努力用自己的思想掌控人生,就会获得满足感。
3. 对孩子设定正确的期望。
如果还有人对子女会重复父母的人格、情绪有疑问,请填写下面这个图表(是我在《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书评里的内容,文章:父母失败的感情对孩子影响有6点)。
要想不让孩子重蹈覆辙,必须从我们自己做起。
首先给孩子的教育要尽量言传和身教相符和正确,让孩子学到一致的内容。
其次尊重孩子的感情:ta爱父母,但也有独立的感情和人格,ta不应该承载父母的梦想,也不应该承受父母的痛苦。
最后父母如果做好自己的事情,孩子就有可能以父母为榜样,想要成为父母的样子。
不是给孩子设立多么宏大的目标,而是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
开篇提到皮驰斯为孩子努力戒毒,是因为她不想做个施虐者,想给孩子更多的爱,然而她没有摆脱掉父母的影响,终究还是放弃了。
原生家庭影响巨大。这个词被让很多人痛恨,是因为童年的经历痛苦。《天生非此》也告诉我们,基因决定不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确实是家庭和成长环境影响了我们。但再抱怨下去我们也会成为施虐者,孩子也会成为牺牲品,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人生继续悲剧,不让子女的人生重蹈悲剧,就更需要对自己的家族情绪和性格了解透彻,进而做到释然和改变。
这一切,只要不放弃,就可以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