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中的垃圾回收算法有很多种,其中三色标记算法(Tri-colorMarkingAlgorithm)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也是现代JVM中垃圾回收器的基础算法之一。
三色标记算法将内存中的对象划分为三类:白色对象、黑色对象和灰色对象。
- 黑色: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且这个对象的所有引用都已经扫描过。黑色的对象代表已经扫描过,它是安全存活的,如果有其他对象引用指向了黑色对象,无须重新扫描一遍。黑色对象不可能直接(不经过灰色对象)指向某个白色对象。
- 灰色: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但这个对象上至少存在一个引用还没有被扫描过。
- 白色:表示对象尚未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显然在可达性分析刚刚开始的阶段,所有的对象都是白色的,若在分析结束的阶段,仍然是白色的对象,即代表不可达。
三色标记算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 初始化所有对象为白色对象;
- 从根对象开始遍历整个对象图,将所有可达对象标记为灰色对象;
- 从灰色对象集合中取出一个对象,将其标记为黑色对象,并将它所有引用的对象加入灰色对象集合中;
- 重复步骤3,直到灰色对象集合为空;
- 将所有未标记为黑色对象的白色对象进行回收。
在三色标记算法中,灰色对象集合可以用一个队列来实现。JVM中的垃圾回收器会定期启动垃圾回收线程来执行三色标记算法,并且尽量保证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较短。
三色标记算法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所有可达对象,并且能够避免误判问题。缺点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扫描和标记,并且在标记阶段需要暂停应用程序的执行,可能会引起一定的性能问题。
在并发标记的过程中,多标和漏标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
原因
这是由于CMS采用的是“标记-清除”算法,其中清除阶段会与应用程序并发运行。在标记阶段,CMS需要在多线程下标记所有的存活对象,这一过程称为并发标记。在这个过程中,应用程序线程仍在运行,并在不断地产生新的对象。因此,CMS可能会遗漏一些存活对象,导致漏标记。同时,由于对象图中存在环状结构,CMS可能会多次扫描同一个对象,导致多标记。
多标记的原因是由于在标记过程中,CMS需要对跨代引用(即从年轻代指向老年代的引用)进行处理,但由于对象的移动或对象引用发生变化等原因,CMS可能会在多次扫描对象图时重复标记同一对象。这样一来,某些对象可能会被标记多次,这就是多标记的情况。
漏标记的原因则是由于CMS需要在应用程序继续运行的情况下标记对象,但应用程序可能会在标记期间不断地创建新的对象,这些新的对象可能会被遗漏,导致漏标记。例如,在并发标记期间,一个对象已经被标记为存活对象,但由于它的引用已经被修改,导致它被误认为是垃圾对象,从而被回收掉。这就是漏标记的情况。
漏标会导致被引用的对象被当成垃圾误删除,这是严重bug,必须解决,有两种解决方案:增量更新(IncrementalUpdate)和原始快照(SnapshotAtTheBeginning,SATB)。
增量更新就是当黑色对象插入新的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关系时,就将这个新插入的引用记录下来,等并发扫描结束之后,再将这些记录过的引用关系中的黑色对象为根,重新扫描一次。这可以简化理解为,黑色对象一旦新插入了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之后,它就变回灰色对象了。
原始快照就是当灰色对象要删除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关系时,就将这个要删除的引用记录下来,在并发扫描结束之后,再将这些记录过的引用关系中的灰色对象为根,重新扫描一次,这样就能扫描到白色的对象,将白色对象直接标记为黑色(目的就是让这种对象在本轮gc清理中能存活下来,待下一轮gc的时候重新扫描,这个对象也有可能是浮动垃圾)以上无论是对引用关系记录的插入还是删除,虚拟机的记录操作都是通过写屏障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