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程序化、结构囊心间;
身披五彩衣,修行观世界。
本次有幸参与了田老师第五期班的最后一模块的两天课程。其间田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关于结构分类中,他用五个字概括了所有的分类"维度程序化",并说万事万物都脱离不了这五个字。
作为一个凡事必谈结构的理工女来说,这有点突破认知。但细细一品,还真是有很悠长的意味。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其实程序、维度都是我们日常耳熟能详的词汇。现如今我们往往习惯于某些词语的整体使用,但当拆解一看,里面奥秘无限。
关于"维"
我们都知道,从人类的视角看,世界是三维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蚂蚁的视角是二维的,所以在蚂蚁眼中,只有长和短,没有高和低。人类中的胖子和瘦子,在蚂蚁眼里只是一个长点的线和一个短点的线罢了。所以处在二维世界中的蚂蚁理解不了三维世界的人类和世界,它想不通人类是怎么通过坐飞机从A点到B点的。在后来,从爱因斯坦开始,他发现在人类世界当中,还有一个时间的维度。当把时间维度加入到三维坐标系当中变成四维坐标系,成为四维时空时,人类的时空穿梭就有了可能。而到了霍金时代,物理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其实整个世界是11维的,甚至有科学家算到了26维,而这些维度是折叠或者卷曲地叠加在我们的世界里,之所以我们看不到或者理解不了,其实和蚂蚁理解不了我们的高楼大厦、纵横立交一样,三维的人类在正常情况下也是理解不了更高维的世界的。所以当你碰到或听到有人知道你的前生,或者可以告诉你未来几年后的样子,你会觉得他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但说不定他真的只是跑到了高维“看到”了而已(开脑洞的猜测,若如不信,权当玩笑)。
我们现在从物理中的维度回来(因为绝大部分人很难突破物质世界维度的限制)。我们再来说说思想的维度,其实思想也是有维度的。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些人,他们的思路非常清晰,在同样一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他们可以迅速从纷繁的头绪中挑出最关键的要素;在同样一堆错乱无章的信息面前,可以迅速理出条理,说的头头是道,概括得甚是全面。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他们的知识体系是多维度的,换句话说,他们的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是有空间感或者是更多维度的立体感的,而大部分人的知识获取是像摞书一样,只是一维的叠加。所以要处理的问题一复杂,他们就失去了提取信息的能力。归根结底,是思想体系有没有系统化的原因,而那些高人则是可以自由游走在系统化思维的各个维度的人。
如果把这个“维”再泛化一下,维就是一种分类分层的思维方式。大到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小到收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任何信息、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维度的思维去考虑(当然这个维,多数时候是指大类的分法)。比如鼎鼎有名的波士顿二维矩阵,解决了很多世界性的难题,所有有分歧的问题都可以分成两个维度去看;
再比如田老师的三脑学说,就是把人的意识行为分到了三个层面,所有的习惯、行为都是人脑三个层面的系统互相作用而成;还有现在很火热的4D领导力,市场营销火爆的4P、4C理论,其实都是把因素分到了不同的维度去处理。多维体现的就是你的系统思维能力,建“维”能力强,说明你的系统性能力就很强。
关于度
度是什么,刻度?尺度?简单理解就是那个XY二维坐标轴上的一个个标定刻度的值,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量化单位。
那我们已经用“维”做到系统化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度”呢。你会发现,维是分层,度是进阶。在每一个维上,都要有相应的度来标定你所在的位置。它是你走向目标的进度条,也是人生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在管理中我们经常强调的一个理念:“先要看到,才可以被管到”,其实就是指的在实现目标时的进度跟踪。在我们的人生中,你会发现,不仅是系统化的“维”很重要,其实某一维上的度也是同等重要。就像一个人制定了好几个大宏愿,大家都觉得他会很有前途。但是每天却都没有行动。就像是有了三维的坐标系,却一直停留在坐标原点。这样的宏愿也丝毫没有用处。在商业领域中,你也会发现,从0到1往往是最困难的。他是一个质的跨越,但其实也就是度的进阶。后面的1到无穷呢,也是日积月累的度的增长。
而把“度”泛化之后,它就是一种积累和进阶的思维方式,是有了时间色彩的分类方式。在“维”大类的基础上,由“度”把每一维做量化的拆分。这个度有多重要呢?可以说,你分的度越细,你在每一个维度下的感知就会越敏感。就像蔡康永在自己的《情商》课里给大家提到了一个情绪颗粒度的问题:不同的人的情绪颗粒度是不一样的,颗粒度大的人就理解不了颗粒度小的人的心思变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维度中,你分的度越细,你在每一个维度上积累的知识也就更扎实更丰富。
关于“程”
程是什么?程式、流程、方程。在我们小学时候学方程就发现了。鸡兔同笼的问题用自己的脑袋瓜想,很难想出答案来,但列个二元一次方程,瞬间开解。这就是“程”。
往深了讲,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泛化了讲,就是一种设计思维,有趣了讲,就是你的玩法。
编程的人都知道,编程高手和菜鸟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能不能把某个想法通过程序变成现实,只要学会了C语言总能写出一个程序实现一个结果。但关键的差距在于菜鸟用了100句实现的模块,可能高手写了10行就实现一样的效果了。这背后就是“程”的思维的差距。
有了“程”思维,我们其实就会拥有一个强力武器。人碰到问题需要解决问题的程式和能力,人和人相处其实更需要“设计”思维,管理者管理下属时也需要这种设计思维。这里的设计,不是说的那种“下套”的设计,而其实讲的是用心和投入。所有的人际沟通其实都需要这种“程”式思维。这次午餐时间和同学聊起关于夫妻的话题,如果老婆能向老公示示弱,老公给老婆不定期来个惊喜,这都是有效增加夫妻亲密关系的方式。但这些方式在很多已婚夫妻眼中觉得花里胡哨没意义,甚至有些夫妻觉得既然是最亲近的人,就应该坦诚相待,于是把最真实的自己完全直白地呈现给了对方。伤害了对方其实也伤害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和另一半相处时稍微多想一想,想想对方的状态,想想对方想要什么,用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达到我们的目的,夫妻关系就会和谐很多,而这也就是最高阶的“程”思维。所以“程”有另一个名字,就是“套路”。今天,你套路了吗?
关于“序”
序是什么:顺序、次序、秩序。
程和序我们大部分是捆绑在一起的,两者的意思似乎也很难拆分开讲清楚。但当我们解开时,换一个视角,发现也有大大的奥妙。
程是程式、设计、套路。而序就是展出顺序。
最形象的比喻,就是我们打牌手里摸得那一副牌,我们凑出了对、炸,也有人凑出了顺、单。不同的人程不一样。而序就是出牌顺序。根据场上形势,根据自己评估,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出牌顺序。
也可以把“程”看作是远征珠穆朗玛峰的一套策略:各种装备、供给以及水。而“序”则会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应用:有些人会在刚刚抵达山脚的时候先扎个营,养精蓄锐;有些人选择在中间山腰处做休息储备。
行动学习的各个工具也就是各种“程”,是为了激发群体智慧而设计出的研讨流程,比如世界咖啡、开放空间、团队共创、六顶思考帽等。那在活动过程当中怎么用,是几个工具穿插用,还是工具里面的流程有些许调整。这个“序”可能都会由每个引导师自己做调整。
所以“程”是设计思维,而“序”则是逻辑序列的思维。
序在我们生活中就随处可见了。所有顺序的东西都是“序”,有过去、现在、未来;有前、中、后,有大、中、小,所有按一定规则排练的都是“序”。只不过这里面还有一种序,会容易被大家忽略。就是逻辑的顺序。在逻辑顺序当中,有两类,一类是归纳逻辑,就是由分到总,还有一类是演绎逻辑,这一类也是属于“序”的范畴。
归纳逻辑很好理解,从一个一个的分论点论证得出总结论。就像下图。
演绎逻辑就很好玩了,是古代西方哲学家最擅长也最喜欢的一种顺序方式。其实就是推理、推论。古今中外的侦探也是个中好手。比如福尔摩斯、包拯,还有柯南,他们都是从现场的蛛丝马迹中推断出真正的凶手。这种推理其实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一种排序能力。再泛化之后。现在我们在工作汇报、演讲、课程设计中经常用的Why-What-How结构也是一种演绎的逻辑,也是一种顺序。五行的相生相克,大自然奇妙的食物链,都是顺序,“序”是大自然的一套底层规律,是底层秩序。
最后总结一下这四个字的特点:
维是空间的分类。
度是时间的分类。
程是算法的分类。
序是逻辑的分类。
用这四个字的底层分类思维看世界的时候,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肢解,对事情的观察、理解、掌握也就能内化于心。真正做到了《大学·礼记》里面的“格物而致知”,此也谓之“化”。
所以老师总结的“维度程序化”,对于这世间的分类确实做到了全面囊括,精妙无比。
再用这五个字来返回到这几天的课程设计开发主题中,我的启发是:
求学/治学的过程是从低维到高维(维)、知识颗粒度细化(度)的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将知识从高维拆解到低维(维),按照一定颗粒度(度)呈现的过程。
教学手法就是精心设计我们的流程(程),让大家从低维学到高维;
教学过程则是用一定的顺序(序)呈现我们的整套内容。
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任何一段关系让你得不到滋养,那就立即终止它。这次蹭课,让我感受到了深厚滋养。让我的认知体系也上了新台阶。感谢老师。
人需要滋养,就像花儿需要水和阳光之外,还经常得来点肥料,让你长得更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