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脏兮兮、满身苦难的人,两个不知道爱是什么的人,因为彼此的陪伴而获得了新生,因为见识到了爱被爱温暖,最终也因爱走向了死亡。
现实却是,曹贵英常有,而马有铁不常有。在这个世界上,像桂英这样遭受苦难的女人总是很多,但能像有铁这样能如此理解、接纳女人的苦难的好男人却很少。
不管是剧情安排,镜头语言的设计,画面的构图配色布景,都能看出编导的用心和深厚功底。
第一个细节:有铁就是那头驴。全片第一个镜头,是一扇土坯房窗口,女人在画外不停呼唤老四。观众等待老四从窗口现身的时候,一只驴从窗口探出头来,朝声音来源望去,随后真正的老四才从窗口出场,这是第一个暗示——老四就是那只驴。他的名字叫做马有铁。这几乎是个明示,马被钉了铁掌,是被驯服的象征,是成为驴的开始,自由的野马是不会“有铁”的。另外,片中这只驴的颈上戴着一个大大的铁铃铛,很显眼,一直在叮咚作响,也是马有铁这个名字的呼应。再往后看,进入第一场重头戏,相亲。饭局中途有铁的哥哥突然出门去打骂那只驴,骂它吃的多,问它还要吃多少才够?而这个时候马有铁也正在吃饭。这里也暗示了有铁和哥哥的关系,他在这个家里一直当牛做马,他就是那头驴。同样还是这场戏,马有铁被叫来吃饭的时候,端了一碗稀饭,还拿了一个馒头。哥哥说他,这桌上都是菜,你怎么又拿饭又拿馒头?这个细节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是马有铁在这个家里一直被亏待着,他习惯了只吃主食;第二层是主食是谷物,驴也基本只吃谷物。包括在这场相亲饭局上,贵英也一直在吃主食,这是暗示她与有铁有着相同的境遇。包括在有铁脏兮兮的走入屋中,坐下吃饭那一瞬间,背景里一个玩手机的年轻男孩突然起身走了出去,那是有铁即将结婚的侄子,也是因为侄子的嫌弃,这个家庭才决定以娶妻另立门户为由,把任劳任怨的有铁赶出家门。后来媒婆与女主人的台词,也呼应了这个细节。
第二个细节:熊猫血。马有铁是驴,但他却拥有熊猫血。这其实也是两个视角:在哥哥嫂子家里,在村子里,有铁是驴;但创作者想要告诉观众,马有铁的内在是无比珍贵的,是如今已经非常罕见的,只是很多人看不到。另外,一个村子里最贫困的老鳏夫,和这个村子里最有钱的大老板,血型竟是一样的,或者编导也是想要借此表达,生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三个细节:两次对视。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设计,就是一头一尾,有铁和贵英的两次对视。有铁和贵英在相亲的过程中,两人其实完全没有看过对方。而在有铁出门喂驴,并回到自己的屋子之后,镜头没有再运动了:画面的右边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映出正在吃饭的有铁,画面左边是一扇木门,木门框里下着鹅毛大雪,贵英站在雪中,直勾勾的盯着有铁,一动不动,甚至有些呆滞。此时有铁抬头看了她一眼,又羞涩的低下头去,完成了两个人的第一次对视。而两个人的最后一次对视,是在贵英死了之后,在他们的新家里。也是固定机位的镜头:画面右边是有铁,他正在吃一个鸡蛋,画面左边是贵英的遗照,她被装在一个木相框里,直勾勾的盯着有铁,一动不动,有些呆滞。此时有铁抬头看了她一眼,又默默的低下头去,完成了两个人的最后一次对视。人物的眼神、动作、位置关系,完全一模一样,甚至贵英也都一样被装在一个木头框子里。因为这两个镜头实在有太多细致的呼应,我相信一定是导演故意设计的,这两次对视一前一后的呼应,会有种一眼万年,物是人非的悲怆感。
第四个细节:音乐。这部电影是由伊朗作曲家裴曼·雅茨达尼安配乐。电影中音乐用的十分克制,一共响起过十次,每次都是在贵英和有铁两个人心动的浪漫时刻。但这些音乐绝对算不上是欢快的,也并非浪漫的。配乐是阴沉的,悲伤的,甚至有些恐怖。因为贵英和有铁的每次心动,都在靠近死亡。他们的爱情进度条每次往上攀升,都是在走近终点的死亡。编导在用音乐暗示观众,贵英和有铁的悲剧命运。
第一次音乐响起,是在去城里抽血的饭局上。有铁走进抽血车,贵英坐在饭店包厢,她透过那个大大的落地玻璃窗,看到针尖扎入有铁的皮肤,血液缓缓流出,这个时候音乐响了起来。那是她第一次担心这个男人,也是她心中爱情的萌发。
第二次音乐响起,是有铁拉家具回来的那个晚上。对于有铁来说,有一个人站在他归家的路上,用体温暖着一壶热水,换了好几回,只为等他回来,这是他从未体会过的温柔。对于贵英来说,有一个人心里惦记着她,为她买了件大衣,想要帮她遮丑,这是她从未感受过的尊重。这场戏在我看来,是两个人的定情戏,在这个夜晚,贵英和有铁彼此都感受到了爱的滋味。
第三次音乐响起,是孵鸡蛋的那个晚上。贵英惊奇的试图触摸那些暖黄色的光影,有铁故意摇晃灯泡,光影在土屋里流转,那是他们第一次在苦难生活中感受到了超脱苦难的浪漫。
第四次音乐响起,是在他们的第二个家里。燕子在春天飞了回来,找到了自己的窝,贵英和有铁目睹了这一幕,而同时有铁的土砖也打好了,正在准备盖房子。那是一种对“我们有家了”的憧憬,也是因为有了爱情,他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期待,甚至开始展望未来。
第五次音乐响起,是在屋顶睡觉那晚。有铁把贵英用裤腰带和自己栓在了一起,他们开始聊起别人对他们爱情的议论,随后两个人便甜蜜的笑着入睡了。
第六次音乐响起,是两个人一起亲手种下去的麦子出穗了,要丰收了,他们的共同劳作有了成果。
第七次音乐响起,是爱情里必不可少的争吵,以及争吵之后的和好。在很多影视作品的逻辑中,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亲情,争吵和矛盾往往会让彼此的情感更加深厚。
第八次音乐响起,是第二个家被推倒时,有铁赶燕子出巢。其实也在隐喻着有铁和贵英放弃了旧生活,迎向新家,也迎向死亡。
第九次音乐响起,是贵英死后有铁给她烧纸,烧了一个8D大彩电。这时已经开始直接展示悲剧的结果,音乐和剧情也终于开始相符。
第十次音乐响起,是有铁在山坡上放驴。有铁骂驴,说你让人使唤大半辈子,现在给你解套了,你还不走,就是贱骨头。其实有铁是在骂自己。他明明迎来了最终的“自由”,从此没有了哥哥的压榨,也没有情感的“拖累”,他赤条条的,他彻底自由了,但他却并不想要这种了无牵挂的自由,因为他尝过了牵挂一个人的滋味。
这十次音乐的响起,每次都恰到好处,应该是编导经过精妙计算的。
第五个细节:有铁的死亡。电影的结尾有句台词,大意是说,有铁要去城里生活了,以后要过好日子了。在片尾字幕滚动结束是时候,也有一行小字,说有铁已经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我依然坚定的认为,有铁死了。在电影的最后十分钟里,有铁把驴放了,把粮食卖了,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一些口粮,他赖以为生的东西全没了。他还去还了买种子、化肥赊的账,还了去年借来的鸡蛋,了结了最后的心事。包括那个放在贵英遗像下的农药瓶子,它是空的。包括有铁最后一个镜头,他躺在床上时,身体的微微抽搐。这一切都在告诉观众,有铁死了。最大的佐证,应该是导演在一次映后交流时,亲口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片尾马有铁躺在床上时,手里拿了一支麦子,那是莜麦的种子,在它逐渐成熟的时候,麦芒会正向旋转,而片尾那支莜麦的麦芒,是在逆向旋转,这是一种对生命的隐喻。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正向转是生,逆向转是死。
第六个细节:鸡蛋。鸡和鸡蛋是这部电影的一条暗线。贵英和有铁结婚之后,两人借来鸡蛋,用纸箱孵化小鸡,养鸡,看着小鸡长大,鸡又生蛋……这是生命的轮回,也是有铁和贵英在爱情中孕育的生命。后来贵英生了病,有铁把第一个鸡蛋强塞给她吃了。第二天,贵英也是为了给有铁送鸡蛋,才栽倒河沟里淹死,这也导致了有铁的死亡。
第七个细节:有铁的爱。除了用种子印花之外,还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发生在那个雷雨夜里。大雨骤落,有铁打的土砖都被淋化了,他和贵英一起冲入风雨交加的夜晚,用塑料袋子抢救土砖,也是在抢救他们未来的家。贵英拿起一个塑料袋子,递给有铁,让他快把土砖盖上,但有铁接过袋子,一把披在了贵英的身上。有铁不会说话,但好像是在表达:你才是家的根本,那些土砖并不重要,你最重要。包括最终有铁在贵英死后,并没有贪恋他的牲畜,没有贪恋他建好的新房,毅然决定赴死,也是因为这个人物内心一以贯之的信念——相守为家,有贵英的地方才是家。
第八个细节:政策。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一共看到了两次惠民扶贫政策,拆房子,送楼房。在这些政策里,我们能够看到上位者的好心,但也能看到权力的傲慢。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傲慢,是一种无法消除的傲慢:权力对底层常有关照,但关照到的是那些还能在底层站着的人们,而不是那些已经被命运击倒在地上的人们。并不是想要指责什么,只是感到深切的无奈和绝望。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真实又诗意,悲欢又平凡。感谢电影里没有出现救世主一样的人和雪中送炭的政策。哪怕有铁第一次进城时卖大衣的老板娘愿意50块成交,我都会觉得是对有铁的不尊重,是对现实的美化。村民的冷漠,商贩的精明,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有铁的勤劳善良又展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以及中国农民对苦难的坚忍。虽然有铁的品质似乎过于完美,但这种完美并没有妨碍到周围人的疏离,所以有铁是否大男子主义,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真实性。影片没有强行煽情,没有过度渲染苦难。世人皆苦,只要有人相互取暖,只要能看到生活的亮光,就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就能带着希望活下去。所以很理解结局,见过光明的有铁,无法再忍受黑暗了,所以选择去另一个世界追寻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