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并不是通过一些媒介来彻底颠覆别人的固化思维,而是用静水流深般的表达,来确认别人心中早已承认的东西,或价值观。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这就是个体的价值。
但是人的固化的思维方式,是很难将未来某种机制考虑在内的。例如我们不知道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到底在将来会朝向哪一个方向走。现实中,往往是我们在坚定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未来的某种达成总会不期而遇的出现,以至于顺便实现了当初我们希望达成的另一个愿望。
博客诞生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个体的表达会把自身塑造成行业的专家,塑造成自媒体的流量网红,因为自我表达在博客时代,在我们当初设想的目标定位中,仅仅是将纸质媒介换成了电子媒介而已。但是随着各种表达渠道的逐渐出现——直播、公众号、朋友圈——愣生生将自我表达的价值横向扩展,我们原先设想的写给自己看的东西,价值传播的结果,谁也没想到会有一天能够在市场上兑现成了真金白银的钞票。
我们常说人要有自己的价值,但是传统的观念中,价值的塑造是标准化的。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成就什么样的价值。然后对于这个目标,我们规定自己一天做些什么、做多少量,都会有一个量化的考量和设定,然后大家在通往设定的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坚决地执行这些量化的考量和设定。因此可衡量的目标,成为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实现所谓的价值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其实不具有稀缺性,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中间的过程,无非是毅力的投入和身体的物理性消耗。
但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种传统的标准化的衡量手段,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要承认的是,固化的传统标准化的衡量方式,其支撑的资源,是极度有限的。
例如两个同等智力的人,用同等的努力和同等的态度,来追求一个同样的目标,如何区分出来两个人的价值是不同的?因为人的终极意义,其实体现的就是不同的价值观。而同等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同等的资源付出,怎么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那么,我们就需要问自己,追寻这样的价值观,或者说采用的实现这种价值观的方式,是否有必要?
古人说殊途同归,但是这个“殊途”其实是极度缺乏的,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是不是需要换一种思考方式,来让我们达致最终的结果?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思考的东西,或者说想要追寻的东西,都差不多。我们之所以处于这样的窘境,本质上还是由于我们对于未来的目标,在当前的机制设定中,很难量化出来一套预期机制。一来是因为大家预期的都是自己能够想到的东西,大家都这样想,势必竞争激烈,达致目标的过程就会非常艰辛,成功的概率就不会高;二来是因为思想和技术手段的突破,朝向是非常不确定的,人是很难预估的。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往往感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成为了我们各种情绪的始作俑者。我们迷茫、灰心、失望、大悲大喜、痛苦抑郁。都是因为以上的两个原因造成的——传统的路子走不通,未来的朝向又不确定。对于个体而言,带来的基本上都是情绪上的变化。
我们该怎么做?
我曾经有过一个梦想,一辈子如果能写一本书,我就可以安然地倒在坟墓中了,就觉得一生无悔了。我之前设想的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生存在历史中的作用。但我知道,诸多的历史学家、很牛的大学者、以及数不清的文字从业者都可以写这些东西,我实现的概率极为渺茫,或者说根本实现不了。我写书也就是做做梦而已
但是在2012年华东钢贸商近九成死掉的时候,几个钢贸商老板跳楼,让我深深震惊了。当时也正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兴起,那就是电商。我开始逐渐观察这种商业模式,写了一些博客,在写作的过程中,微信公众号也兴起了,我的很多文章被转载,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自媒体的玩意儿。当时基本上是一篇垃圾文字,也能被到处转载。
我成了那个风口上的猪。
后来顺理成章,出版社找到我,直到现在出版了三本书之后,我才有所感悟——我之前设计的那套写书的设定系统,其实是无效的。
因为我并不会知道,我出书的最终目标达成,会和一个华东钢贸老板的跳楼联系在一起。
在当前这个时代,人的价值的最终达成,差不多都是偶然事件。而这些偶然事件是很难设定在我们传统的评估体系中的。
因此,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鸡汤,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文章通过评估你早已承认的东西,来让你更加确信你心中早已确定的东西。
这是一门生意。
因此我们每个人或许要做的,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有多元化的价值,并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或许有时候做做强化别人已经确认的东西的生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是,前提是,接受一切非标的东西,并做好等待惊讶的准备。
或许这样,人才会活的有意义些。
朦朦胧胧的想这些东西,有时候真觉得挺有用的。
祝大家晚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