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一些非常好的人,ta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开始带团队之后,做起项目和统筹管理的时候就显得有点形单影只、势单力薄。不是大家不帮忙,而是ta习惯了自己上手,不想去麻烦别人,找别人去协作是打扰到别人。说白了,就是不想、不愿去“用人”。那么,去用人(协作),是麻烦别人吗?
首先问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喜欢一个人工作,不喜欢给别人布置任务呢?
我的一个同事回答:
一是因为工作可以全部都在自己的掌控中,都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二是我不太好意思去麻烦别人,去做相关的协调。
但是越来越感觉自己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确实精力有限,很多事做不了,需要团队来做。
思维颠覆:
1、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可以转换思考方式:用人不是去打扰别人,而是为别人考虑,是为了做到双赢。
就如品牌推广部,品牌部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是和项目等部门协作的部门,品牌部门是为了项目和整个组织服务的部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传播。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项目好,品牌部负责人就是需要联动项目人员一起执行。因为呈现项目,呈现背后的价值,项目或者产品被看到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
2、双赢原则,个人在集体中的helpful(useful)的提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能一起完成一件事情,说明对方有这个付出的能力和价值。我们要站在对方的需求角度去沟通,给予对方成功完成这件事的他赢面和价值感的说明。
关键词:协作、双赢、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需求。
再问第二个问题:
一群人一起,这个团队如何合作?
在合作方式上,许多的公益组织或者创新型机构期待用“共创”的方式激发各个人在团队中的参与度。《重塑组织》里还提出合弄制的决策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团队合作都适合“共创”的,需要看情况决定,主要看现阶段的团队到达了哪种程度。有一句老话“不能与夏虫语冰”,信息的不平等、前期参与的程度会影响共创的发生。共创是基于大家对于问题的状态、发展历程都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有基本的共同理解基础上的。共创对于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思考力,对于事情基础信息的了解上都要非常的同频。当然也有其他特殊情况存在,比如为了激发某个人的参与度等原因,此处先不呈现。
一般合作我暂时分为:直接领导、共建和共创三个阶段。
个力——是指个人行动或者直接领导指派。团队成员没有或者状态还不成熟,领导人对所有都清楚,直接进行分工,让其他人负责哪些事,做到哪种程度,团队彼此间没有共识和蓝图。当然也有可能是领导人单干的情况出现。
共建——是领导者可以看到这个共同的目标,画出初步蓝图,号召大家一起来,给大家阐明这个蓝图、计划,要怎么做,可以达到哪种程度目标,然后把这个蓝图分解成各个小计划,让大家清楚理解,通过这样一个个小计划,最终会达成这个目标。在这个蓝图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基础下把一个个小的计划分给大家做,每个人做参与进来行动,最终达成蓝图。
共创——是团队所有成员都在同一个(信息储备、理解能力、价值认同)基础上,可能对这件事或这个蓝图都很一些画面,此时大家可以来共同创造一个合适的方案或计划。一块块不同角度的“小蓝图”最后会重合出来团队当下最有共识的“优化蓝图”。团队成员会主动分担任务,共同去践行这个蓝图。
所以,有时候我们期待共创,但是要看团队成员的情况、或者现在所处的时机(下次分享),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的团队协作方式。
问题三:
如果要进行团队合作,你的“团队”指的是谁?(多次问)
继续举例品牌部。作为品牌部负责人,你的团队指的是谁?不只是部门的人,还包扩组织里的上下级,上至董事会/理事会、管理层,外延到品牌部的实习生或者志愿者、广告合作公司等。这个团队是虚拟的能量、资源群体,是可以调动的资源范围。这里并不是说作为品牌募资负责人可以直接调用谁谁谁,而是他们都是你的行动相关方、团队目标人群。品牌部负责人可以请理事会出战略上的建议指导,可以请管理层调动更大的资源来支持某个目标,可以考虑外包或者请实习生做合适的内容。
作为部门负责人,就是需要清楚的了解部门都有使命目标,里面的哪些工作可以模块化、系统化、流程化,并知道哪些人可以负担起这个模块的工作,并交出去执行,且给他们参与权、参与感,让参与者有成就感、有所获得(精神价值或者金钱报酬)。他人参与的越多,越可以加强他们个体与组织的联结。把部门事务朝着共建,甚至共创方向,最后共享大家的成果,可以真正促进组织的有生命力的发展。
再一问:
撬动他人一起共事,还需要注意什么?
简述:
可持续性:需要长远角度看相关的共赢目标;
定期发生的约定:让一些约定是长期的、系列性地发生,这样会省去很多沟通和确认的时间与精力;
全局观:需要我们人人可以看到魔方里面的每一面;
雪球观:能量更大化,和每一片雪花沟通的时候期待ta推荐另外一片雪花的加入,开元的态度。
最后,请让我们手拉手一起去“用人”吧,用好我,用好你,用好“我们”这个团队,成就心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