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成为“自己”

平等地接纳“不一样的人”,对一个一个的“普通人”的意义在哪里?最重要的意义根本不是什么让你成为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有勇气为自己做选择、不惧怕成为“少数人”的人。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这个世界不止有一种单一的标准——你可以做你自己,你不管多么另类,都还是可以好好地活着,一切都没关系。

环顾周围的成人,包括我们自己,很多痛苦的来源,就是这种巨大的拉扯造成的,我们很想做自己,但是从小父母就无形地教导我们:你只能成为大多数人,你不能成为不一样的少数人。

害怕成为“错的”,成为“不正常的”,成为“出头鸟”,成为“异类”,成为“轨道之外的”,成为“少数人”……这些可怕的孩童时代父母的言传身教,终于长成了我们自己的基因。

人生在世,绝大多数时候,只有不同没有对错。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他人就行了。至于其他的,没关系,都是可以的。


我们自幼被教导要合群,要遵循既定的轨迹前行。父母的眼神、社会的期许,无一不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这样的信条:偏离常规即是危险,与众不同即是谬误。

然而,当我们真正平等地接纳那些“不一样的人”时,其最深刻的意义并非仅仅培养我们的责任感或同情心,而是为我们每个人注入一种至关重要的勇气——做选择的勇气,不惧成为“少数”的勇气。

我们渴望表达真实的自我,却又被无形之手拉回“正轨”。这种痛苦源于童年时期潜移默化的规训:父母通过赞许或批评,奖励或惩罚,在我们心中筑起一道高墙,墙内是安全却拥挤的“大多数”,墙外则是危险而孤独的“少数”。我们学会了对“异常”的恐惧,对“不同”的回避。

然而,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图景。那些被视为“异类”的人,不过是走在不同路径上的探索者。当他们被平等接纳时,一种新的可能性向所有人敞开:人生不必只有一种“正确”的活法。

正如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人类社会的“差异多样性”同样是文明活力的源泉。每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都是对生命可能性的一次拓展。

当我们目睹那些“不一样的人”被平等接纳时,我们获得的是一种心灵的解放。它打破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让我们看到——即使走出既定轨道,依然可以好好活着;即使不符合主流期待,依然可以拥有尊严与价值。

人生绝大多数时候,确实只有不同,没有对错。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当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探索自己的生命路径。

当我们能够真诚地对他人说“没关系,你可以做自己”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说出了同样的话。这种相互的接纳与许可,最终将我们从一个充满恐惧与压抑的世界,带向一个充满勇气与自由的世界。

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万千种活法中,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自己,而这——就足够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