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活跃于书坛的众多的所谓"专业"书法家们,为现代展厅度身订做重气势、讲刺激的作品,在节奏紧凑的现代社会获得成功,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在这些热闹的背后,中国书法其实也面临着许多尴尬。比如说,由展览竞争机制所催生出来的许多书法家的作品,便有着先天的文化不足,宗白华所言的"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的书法似乎已经是昨日神话。
建国后,随着各级书法协会的不断涌现,加入各级书法家协会便成了一种"专业"书法家的资格认证。这些专业协会和专业人士制定了书法界的游戏规则,做出书法发展的远景和近景规划。可正如某些业界人士所抱怨的,有了专门的组织,却不见艺术的发展,没有优秀的作品,却依靠展览竞争机制制造虚假的繁荣,比起古代的大师,如今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
更有不少所谓的"专业"书法家们,以书法为业,但却从不读书,只是每天埋头练字,然后去根据市场需求和他人之好,创作出一些浮躁不堪、油里油气的作品,并且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能卖钱的书法作品,才是好作品。
殊不知,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古代书法大师,竟都不是“专业”搞书法的。古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倾向于做官,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书法为生的很少。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杨凝式、苏东坡等众多书法大家,都曾在宦海浮沉。就是到了近现代,也没有哪个书法大家是"专业"的,如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等,都以绘画著称于世;又如鲁迅、郭沫若、沈尹默等,似乎作家的身份更能代表他们;再如当代书法家中颇具影响力的启功先生,除了书法外,还对众多领域都有所涉猎,如教育,文物鉴定,国学,诗歌等。当然,在古代更没有像“书法协会”这样的专业书法机构。
康有为在给刘海粟的信中曾说过:"临碑不读书至多得古人皮毛,字匠而已……习字得转折停顿收缩之法不难,健筋骨血肉丰满有个性甚难。而有书卷气则极难,唯有书外求之。博览群书,气高志洁,心有巨眼,下笔自然起拔。此境非终生苦学不办,潜移默化自有乐地……"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的技巧、能力和书法功力,更多的是书者个人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
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也曾说到:"其实写字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字的结构好像人的脸面,美丑妍,一望便知。为此古人讲了很多方法,如顶戴、承覆、包裹、穿插等,而这里面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和谐,就是讲究避就揖让。彼此互让,方为尽善。构字重在和谐,而中国哲学最本质的精神,我想也是和谐。每写一个字,就好像我们去做一件事,去面对一些人,那么进退问题,分寸尺度,自然容易理解和把握。如果把书法生活化,会得到很多快乐的体验。"
的确,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书法也不例外。从如今的书法现状来看,并不缺乏“专业”,也不需要“专业”,恰恰相反,而是需要更多的“不专业”,因为只有这些“不专业”们,才能使书法更加生活化。同时,书法只有不脱离生活,才是有灵魂的,也才更容易将个人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赋予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