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惊奇之心?就是你知道在人类存在的界限以外,还有一点别的什么。
假装游戏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现实的参与,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阅读为想象力提供了什么?
还有什么比阅读更快更有效的获取关于这个世界的间接经验呢?
想象力需要时间,需要安静,需要新鲜经验的不断喂养,这些都是想象力的科学告诉我们的,也都可以在童年阅读的经验中找到。
童书不是大人写给孩子看,读给孩子听,而更应该是大人和孩子在平等自由的对话与游戏之间共同创作的。
孩子作为“教化”的对象这样的教育往往会遭遇瓶颈甚至陷入困境,因为孩子并不只是一个安良顺从,俯首帖耳的宠物,而同时也是一个个性昭彰,难以驯服的怪物。
单纯的教化看来是不够的,还必须配上规训与惩罚。
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失去的童年呢?
我们只有一次次的回归这个源头,才能不断重新唤醒自己身上那日益趋于僵化与昏聩的灵魂,激发生命的潜能。
儿童阅读最重大的任务,及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人生最可靠的保证。
孩子在阅读并非一个单行道,必须一路不回头的往前跑,在阅读的接受和领悟上,他们和成人一样也是反复的辉煌的,你永远不知道在哪一个点上,他们的理解就引爆了整个故事,我们常见的儿童文学,大部分都保持了一个谦卑的为的姿态,送上门让孩子,让孩子们顺利消化,好像这样更有益于他们娇嫩的胃口,所以我们在跟孩子说话嗓门不自觉的就一点点细起来,低下头直到跟他们的音质音色等高,我们的腰杆也下意识的攻下去,一直玩到孩子的高度,好像这样才是儿童文学唯一正确的姿态,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人的胃口,包括一个孩子的,甚至更是一个孩子的,更需要的是位之外,让他们垫起脚尖,伸手去够一够,这个饥饿感就是要适当有一些超越他们接受能力的阅读,而有那么一点不太好消化的食物,对砥砺和强壮他们的小胃口应该别有裨益。
因为想象力能够使我们抵达他人,能够使我们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幸福,而这正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关系,想象力是人与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唯一通途,它是爱和善良的引路人和保姆。
阅读能开启精神生活,从而使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特别同意朱永新老师这句话影响一个人相关的书是很少的,哪一本书对孩子来说是必读的呢,其实都不是孩子读过的书,也未必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和明显的影响,我主张多读乱读,给孩子多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多时候影响一个人心智的书,是偶然的遇见,我特别相信这种偶遇,我想家长能够做的应该就是让孩子们多接触,多提供机会,让孩子遇到属于自己的那本书,美国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先驱,摩尔小姐曾说过儿童图书馆就是将儿童与图书快乐的连在一起的地方,而在我看来这种连接其实就是一种遇见,让孩子遇见书,让书遇见孩子,似乎可以说儿童图书馆就是阅读的偶遇发生的地方,你看图书馆里的有些书封面悄悄的朝向儿童,他们期待着新的偶遇。
作为深爱他们的父母老师,我们要理直气壮的做好同心的守门人,而进一步激发或者制造家长的焦虑则是最有效的商业模式,焦虑经济学在各种马上就可以得到利益驱使下,成功的使学习知识兴趣都成为商品,焦虑的特性是特别容易传播。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日益走向商业化功利化的趋势下,对人的培养对人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也越来越让位于可以更加精确测量与考核以及有用的可以变现的知识技能的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以就业为目标,问题是新一代人已经不需要那个高薪工作带来的物质上的满足了,他们本来就出生在一个丰衣足食的盛世,物质上满足将越来越不会是年轻一代的追求,更何况要付出那么沉重的毁掉童年的代价,童年阅读是什么,也许可以理解为阅读为什么教育为什么的问题,我想心理学是一门为人们减少痛苦提供更多幸福和充实的人生服务的学科,童年是影响和塑造人的一生的关键时期,书籍传承知识更加传承人类对真善美的体验,如果阅读不是为了读者阅读中的感动思考体验,而只是要完成标准化的任务,那无疑阅读会变成苦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