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总结无非是复盘过去,展望未来。
首先说说过去,我从入职的这大半个月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很多,多的有些让我怀疑人生。在我刚社会的时候,我以为在销售中,产品知识是最重要的,是我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毕竟几乎没有人会买,一个连卖这个产品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的产品。后来我在经历了两次销售工作以后发现,产品是简单的,因为几乎没有人会买一个复杂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产品。
后来,到了我接触如今这份工作我又改变了观点。并非产品是简单的,相反产品可以极其的复杂,但没关系,因为需求是简单的。比如,我的车轮胎坏了,我需要的只是一个新的轮胎,而不需要我去制造个轮胎。我作为客户,不需要知道产品是怎么制作的,我只需要知道它能满足我哪些需求就可以了。
只有简单才能便于传播,只有重复才能让人印象深刻。这适用于各行各业,当然,在广告业尤为突出。销售的工作无非是把产品不断重复介绍,优惠不断重复介绍,抢占用户的认知而已。让你一听到网购就想到淘宝一样,我听罗胖说过京东事事要与阿里对标。比如,阿里的天猫用的是猫,京东用的是狗。为什么要这么做?很明显,京东拼体量是拼不过阿里的。后来听完罗胖的解答,觉得这么做其实很高明。以旁观者的角度上来看,支持阿里的继续支持阿里,支持京东的继续支持京东,这没什么好说的。
关键在于,如果我们在淘宝上买到了假货,我们是不是又会考虑一下,下一次到京东买东西?或者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中立的个体,我们想要网购,最先印入我们脑海里的是不是只有淘宝和京东?这就是刘强东想要的,让所有人潜意识里天然的就认为,我京东是淘宝的唯一竞争对手。其他虽然也有什么拼多多、唯品会之类的,但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我目前从事的是云计算服务器的行业,所以我认为我们在销售中也可以重点把阿里云作为对标的目标。虽然还有其他比如百度云和腾讯云之类的竞争对手,但无疑阿里的体量是最大的,这也是京东不去对标唯品会、苏宁易购、拼多多之类的网购平台的原因。对标对标,目标只能有一个。当然,策略上可以灵活,在我们明确知道客户拿我们与哪家友商的产品做对比的时候,我们可不能只拿阿里云对比,了解其他友商的产品,随机应变还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一点需要时间的磨练。
我觉得我们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像是以前的小米公司。对外,对客户的理念可以是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我们的价格虽然不是最低,但我们的性价比一定是很高的。性价比可以从价格、稳定性和服务这几方面出发。我觉得既然本身我们缺一点名望,那就只能从别的地方借一点势过来了。把自己比做初期的小米公司,一定程度上是补充了一点用户的心理画像。因为小米公司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性价比这三个字了。我不知道这样是否能带来正效益,因为这么做的前提就是你的客户至少知道小米这家公司,并且是赞赏这家公司的。如果你的客户听到小米,第一个想到的是饥饿营销,那感觉就可能是负面的了。我仅仅是从我自己是个米粉,我认同小米公司这点出发,所以把自己公司比做小米公司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比如,上次雷军在红米独立发布会的时候就说过,性价比这三个字,是带原罪的词。什么是原罪?即本身就含有一定的错误或者是误解。这也给了很多其他厂商机会,往死了怼小米,说它是便宜货。殊不知,性价比的前提是产品足够优秀,价格足够亲民,在价格得背后,质量才是小米的第一考虑要素。不过也没太大关系,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错了呢?后期如果有机会可以试试。
过去这大半个月,我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我知道,不过是仅仅过了入门的及格线而已。未来该怎么发展,能有多大发展,全部取决于我,虽有点信心不足,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未进时势中,焉能出英雄?虽当今不能说是最好的时势,我也不敢自诩英雄。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命运,所有的人都置身其中,谁也逃脱不得,既已无路可退,不如奋勇向前。
过去的大半个月,我很感谢经理。我可能经常会问出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感谢经理能耐心解答。经理对我也是十分的照顾,从各个方面我也都感受到了。我觉得我目前需要改正的缺点之一就是,问人先问己。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尊重他人时间。上次当经理很忙的时候,我还提出蠢问题,结果被批评了一顿。被批评固然不好受,但其实反过来想想,也挺好的嘛。因为还有更坏的结果没有发生,比如对我爱搭不理,或者直接开除我。这也成了我的一个安慰自己的方式,当我难受的时候,我会想一下,如果事情演化到更坏的情景会怎么样?于是我就会庆幸自己幸运,没有发生那不幸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