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1)
https://www.jianshu.com/p/c34cc45bdd8b
二、对转专业决定的说明
写下这篇文章之时,我虽已坚定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但正好借此文,趁还有清晰的记忆,我想记录下自己那时选择的真实感受。
清楚地记得,我写下这种类似的说明是第二次了。截止目前的18年,我独立做过两次决定,在父母的辅助下做过一次决定,这三次关于选择的决定构筑了我人生中的青春时代。
第一次是选择高中,第二次是选择大学(在父母的辅助下),第三次是选择转专业。
正如三年前我初中毕业后执意从县到市上高中一样,那时我一意孤行,家长朋友都反对我的决定(或者说偏向不赞同),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县城高中老师,大家都认为我在县城各方面条件更好。
只有我自己坚持这个去市里读书的决定。我的念头就是我想靠自己的努力让老师认识我、关注我,我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当时我也为了我的决定写了一封长长的说明信。
到后来,我发现只要是自己做的决定,无论前方困难有多险,自己都能挺过去,并且没有遗憾。
到市里上学后抱怨压力大、太辛苦的人有很多,其中的绝大部分其实都是在家长的逼迫下去的。但细细回味高中三年,我更多的感受是感激和幸运,仿佛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我便忽略了那些苦和累,只是想更加坚毅地走下去。
这一次我选择了转到国际法学院。
前期纠结的顾虑有三,一是本专业保研几率更大,二是本专业学习大学四年氛围相对轻松,三是我在本院名列前芽,心情更舒缓。
经询问优秀的转专业的学长学姐并且自己细细研究后,我消除了这三种顾虑,第一,保研几率大,应注意是几率,学姐说即使在商院(她现在大三,综测NO.1,成绩NO.2,也无法保研,因为保研名额只有一个,且大一学分多,占比重大,我班级第五是无法保研的);第二,本专业学习大学四年氛围相对轻松,即使这样,我仍会在大三选择跨专业法硕考,我学的轻松(在大一到大二)毫无意义。第三,我在本院名列前芽,心情更舒缓,而转法学院,我势必不能前列,所以无须想保研,那么保研竞争的压力和我无关, 我的目的是拿法学学历,为了享有四年法学背景,我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在大三时直接本专业考研。
而再回看本专业的前景,无非是保研、考研、就业、考公。保研已被否定,其是无希望的,而在本院考研的优势是可考财经类专业研(审计、财管),因为商院和经院是政法院校唯一两个学数学的院,可我不想以数学为主业,所以果断放弃。而就业经咨询后,本专业最大可能是往销售、管理方面发展,我也不喜欢。对于最后的考公选择,在目前的我看来,也是不情愿的。(顺带一提,这好像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也许是因为年轻所以不想考公,但很多家长告诉我们考公挺好的,说不定毕业时又会改变想法呢?)
反过来假设,如果我留在本专业,我在大三会选择跨专业考法硕(难度巨大),并且我应意识到这时我考的是非法学专业法硕(即无法学背景认可),加之我只能研究生后有法考的资格(非法学专业毕业三年后才可法考),所以如果我无法在本院保研,我必须转专业!
其实本科期间所有法学院所学必修课程都一样,只是选修课不同,对于为什么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国际法这个念头,我想是有两个令我崇拜的人。
一个是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了解到的王骁,他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学硕士,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代表中国的国际法律师,在他大四时,正好是中国的南海仲裁案在处理,很多中国学者都在讨论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程序问题,即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他将其作为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在他写论文的过程中,他觉得国际海洋法不仅和国家利益相关,而且和政治、历史乃至国际关系都联系紧密,所以他开始有规划的学习国际海洋法、国际公法、参与到国际法的实践。他说对于一个强国来讲,它必须有自己的硬实力,比如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军事实力的话就是有航空母舰,国际法律师就是中国的另一艘心理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帮助中国去实现自己的国际利益,维护我们的权益。
一个是2000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的张璐,是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首席翻译。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她在记者会上现场脱口而出,为温总理精彩的翻译出中国古诗词。我在那一刻便深深的被她的魅力折服。国际法专业要求英语好,懂法律和国际关系,我想,张璐很好的诠释了这两点。
基于以上说明,我提交了转专业至国际法学院的申请。目前学籍异动已生效,木已成舟的事便无法改变,我不知道我的选择和道路是否正确,不过我想,这是个勇敢的决定,它应该会改变我人生的大部分脉络,从一个广而杂的专业到小而精的专业,跨电商经管到司法法律。
选择了便唯愿扎根中国法律界,无论将来从事律师或法官,抑或别的行业,我想我都会铭记学校为我们播种的法律信仰,不骛浮华,走的踏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