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各种网络学习,各种培养孩子的学校与家庭成长教育,被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行了残酷而有现实的考核,不仅考核了国家对突发公共卫生的应对能力,还考核了人民的协调自控能力与素质;不仅考核了教师与学生的学校教育模式转变的应急能力,也考核了家长与孩子的家庭教育监管和自控能力。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疫情夺走了我们三四千个中国同胞的生命,但疫情警示了我们各个方面的短板,教育也是如此,平时在学校各项都很优秀的孩子,却砸网课学习中显得那么不尽人意,平时在家中的母慈子孝的五好家庭,在网课是却变得鸡飞狗跳的战场,家长早已翘首以盼神兽归校。同时也证明教师职业的专一性,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对那些平时不正眼待见教师的家长感同身受教育的艰辛,激发全社会对教育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
最近西格玛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做了一项简短调查,我对这项调查的答卷如下:
“关注孩子学习分数的家长和老师,好像从来就没有少过。
在多数学校,考试分数总在考核指标第一位;
在家庭教育格局中,家庭教学也上升到八大板块的第一位。
对于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你怎么看?
---------------------------------
1. 在诸多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中“学习兴趣”应该排在第几位?
① 第一位;② 前三位;③ 后三位;④ 最后
您的选择:①
2. 你估计: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家长
① 少于20%;② 50%左右;③ 超过80%
您的选择:①
3. 你估计:在学校教学中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老师
① 少于20%;② 50%左右;③ 超过80%
您的选择:①
4. 对多数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来说以下哪方面受影响或被负强化最大?
① 学习成绩;② 学习自信;③ 情绪烦躁;④ 自暴自弃
您的选择:①”
我对上面四个选项的选择看法如下:
第一个“学习兴趣”我感觉应该排在影响孩子学习因素的第一位,因为感谢趣才会主动去接触问题的本质,因为感兴趣才会努力地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感兴趣才可能会使心灵受干扰的宁静。当然人的智商和毅力与兴趣有着并驾齐驱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多方面的综合体。
第二个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少于20%呢?以前的教育都基本上奉行“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好人。”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现在二十一世纪奉行快乐学习,严师和棍棒算是摈弃了,但是分数论的问题是无法绕开的,亲戚朋友问的都是分数,家里人盼的也是分数。分数是结果,兴趣的过程,就像那些杂技演员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观众看中的都是结果,谁在乎他(她)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第三个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一般都认为在50%或者80%左右,其实那都是我们教师的期望值,那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地硬邦邦塞给学生的,学生是否真正感兴趣也许还得打上一个问号,这也就是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收获不一样的道理。
第四项为什么要选学习成绩呢,在现实教育中,成绩是反应教学过程的结果,在教师的职业考核时,优秀要成绩、职称要成绩、绩效要成绩,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口碑要成绩,哪一样都离不开成绩说话,所以学生学习快不快乐并没有成为重点,重点是要求学生学会了做出好成绩。
我特别欣赏这样一段话:“学习不一定要死记硬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爱好,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和追求知识。兴趣会帮助学生用更快的速度和更短的时间进入到另外一层次的认识,从而获得知识的创新,数学更是如此。就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情,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又不如乐在其中。那么学生学习数学也不例外,“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根据“三为主”思想,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里的关键所在就是学生要有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兴趣会帮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学习规律,让学生领悟到更多的更深的数学知识。”其实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讲的就是培养兴趣的道理,后半部分讲的就是培养自主的过程。
西格玛教育讲师赵国丹教授最近每周一三五的三次讲座,逐一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规律,赵教授在5月18号晚谈到了家庭对孩子的兴趣培养,谈到了大学空心病,谈到读书观茫然的比例很高,找不但人生的价值观,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当然上大学,找好工作并不是坏事情,可问题就是没有上好大学,没有找好工作的人就没有价值观了吗?这一点我认为,人首先要活着才有可能产生价值的机会,为自己养家糊口那是我们人的本能生存价值,人真正的社会价值要体现在是否能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指数,为社会创造价值。当年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永远影响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