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之前先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取这样的标题当然会有人说是哗众取宠蹭流量,且明摆着要得罪一些模糊的无关紧要的观众,但我还想说被一些所谓的专业影评人给得罪了呢,深焦的这篇影评《2049,装出来的神作》看似有着难得的清醒和中肯的评价,在我看来,正好诠释了无趣和中庸本身,那些定论式的简单评价背后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更别说文章本身写得难看(无趣),到底是专业呢还是业余,看电影始终是主观的,当然并非说一部电影的好坏没有标准,我想说的主观是一种带着个人鲜明印迹的观感,专业的素养(学问)、见识、品味、热情和悟性,是其背后的支撑,但如果说简略的分析诸如镜头的运用、似是而非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包装下的缺乏深度的主题,就是所谓的专业,才是真正的背道而驰和枯燥的无趣,或是专业包裹下的自欺欺人和乏味,说《敦刻尔克》和《银翼杀手2049》的落脚点只是意识层面保守、中庸的“回家”和“团圆”,难道表现人的情感不是电影最核心的部分,情感上能否打动人是电影和观众之间最重要的维系和纽带,这些“清醒的专业分析”却首先要剔除情感,彷佛这是低层级的,不如哲学层面的探讨来得高大上和重要,如果哲学和意识层面的思考不能有效地附着在人的情感之上,只能是无意义的,镜头运用平稳得乏善可陈成为质疑“神作”和反感的理由,似乎一部电影得在所有方面都有所革新才能获得杰作的资格,小津的电影镜头运用平不平稳,这样的片面追求恰恰是形式大于内容,电影语言的革新会被写进电影史,但不代表其最有资格成为杰作,用专业分析的有色眼光看电影只会离初心越来越远,或许已无法享受电影所带来的感动和一切。
还是说说我为什么喜欢吧,我不想在是否算不算杰作上做无谓的争执,那晚看完最明显的感受是兴奋,电影近三个小时却一点也不觉得长,感觉跟两个小时差不多,好看,动人。
无论是画面、节奏还是音效俱佳,和《敦刻尔克》一样,都有很强的浸润感,汉斯季默的配音帮了大忙,原来电影的入戏也可以不完全靠情节的渲染,用精准的节奏和画面控制,再加上音效、灯光等,带来全新的入戏体验,最好的体现了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很多时候很多片子都让我们忘了),而导演作为电影的作者在于很好的把控全局。
维伦纽瓦之前的《降临》并没有很喜欢,这一部却很牛逼。那些被质疑为带来叙事上的节奏缓慢,反而让我看得很享受,比如瑞恩.高斯林在雪地上躺倒那场戏,感人至深,却毫无煽情的痕迹,一个悲剧式的英雄,落得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镜头给得足够久,氛围才能出得来,这怎么会沉闷呢,高司令的这段表演,如此高级的戏剧性,可以说完全是反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佩服这样的任性。(可惜找不到那张图)
新老两代银翼杀手见面的打斗被安排在那个大厅内,不时闪现的猫王等唱歌跳舞的全息影像,很好地连接起未来与过去,断续的声音像是穿透时间的不老旋律,更带来捉迷藏般的紧张感,让我想起一句话,迪卡德只想留在那段岁月里,这样的画面叙事已近乎文学了...哈里森.福特老了却更帅了,老人与海式的硬汉,稀松的白头发、拉渣的胡子,旧灰色T恤下的胸肌和肚子,说不出的迷人的味道,金刚狼3休杰克曼那种所谓的英雄迟暮什么的都是浮云,而结尾迪卡德和女儿见面的触不可及,也许说明了一切。
K的虚拟女友为了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复制人合二为一,灵魂和肉体不可兼得,最美的灵魂并不必然附着在最好的肉体上,何况肉体只会速朽,最动人的爱情在于伴随着牺牲的不可得的爱与痛,或者说是爱情的不可能。
复制人想成为人,人想成为上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存在主义的焦虑,来自生存意义的找寻和虚无。
语言的单调背后是思维的僵化和懒惰,什么把科幻片拍成文艺片,或是文艺片的沉闷,早已是令人厌倦的陈词滥调,却还在被很多影评人一再的信手拿来重复使用,这样的评论毫无意义。
电影也是文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好的就是文艺的,并没有文艺片和商业片那样分明的界限,而好与不好,全看天才的创造力。
再说点题外话,人工智能和AI如此发达,有一天,有着完美自我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或是复制人,能否最终解决人的孤独,他(她)是一个比你还了解你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强的另一个你,陪你说心里话,回答你内心的深层困惑,带给你最深的情感慰藉...但转念一想,也许永不可能,是人的终极孤独,才让人不停止探索,穷尽科学研究的可能,和创造了一切艺术。
要说影片让我稍感欠佳的,反而恰恰是那些延续前作的赛博朋克风的画面和场景,比如大楼屏幕上的虚拟女友广告,它们的意义只是和前作取得连贯的视觉风格,并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是一种妥协,所以,天才最好不要拍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