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我们谈到,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完全避免孩子在入园适应过程中的焦虑和情绪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帮助。
游戏就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让我们能够以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接纳的方式,与他重建亲密关系,为他补充“心理营养”。
先来看看入园适应过程中,孩子最需要补充的两大“营养”是什么?
1亲密感
也就是游戏力反复强调的“联结”。
在分离一整天后,孩子首先需要确认:爸爸妈妈依然爱我,想念我,需要我。这项确认并不简单,仅仅和孩子待在一起是不够的,用语言告诉孩子也还是不够,因为孩子必须在心里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亲密联结。
2掌控感
也就是游戏力中的力量感。
一方面,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作为一个“服从者”待一整天后,任何人都会产生无力感。另一方面,只有尽量减少无力感,增强掌控感,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更好地在新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所以,我们必须为孩子补充掌控感。然而同样,掌控感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因此用成人式语言向孩子讲授“你能行”,效果将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为孩子补充“亲密感”(联结)和“掌控感”(力量),而补充的方式也应该采取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游戏——孩子的第一语言。
第一类游戏加强联结,传递亲密
第一
游戏举例1:轮到我抱了
爸爸妈妈一起到幼儿园接天天。天天开心地扑到妈妈怀里,妈妈顺势抱起天天一路往家边走边亲。
路上爸爸一直迫不及待地问妈妈:“该轮到我抱一会儿了吧?你都抱了半天了。”可是妈妈却说:“你再等一会儿,我还没抱够呢。”
于是爸爸用尽各种办法把孩子“抢过来”。比如指着地上一片树叶夸张地大喊:“快看!这里有恐龙拉的粑粑!”妈妈也假装上当,爸爸终于把孩子抱到怀里:“终于轮到我抱了,一天都没见到了,真是太想你了!”
这时妈妈很“生气”:“我也想他一整天了呀,我还没抱够呢!”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终于想到了好办法:“咱们抬轿子回家吧!”三个人一起开开心心回家了。
游戏举例2:想念果酱
(爸爸妈妈想念孩子时,肚子里就会堆积想念果酱,堆得越多越难受,只有把想念果酱涂在孩子的身上,才能缓解难受。)
妈妈下班一进家门就冲向天天:“宝贝,我想了你一整天,肚子里的想念果酱马上就要满出来了!”
接着,妈妈把天天搂过来,(以适合孩子的力度和节奏)把想念果酱涂在天天的头上、脸上、后背及四肢上,一边涂一边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上电梯的时候,我连咱们家住在几层都忘了!”(任何搞笑的笑话都行。)
肢体接触,是亲密联结的第一手段。妈妈们很容易做到温柔的肢体接触,爸爸们则有更男性的热情和方式,比如把孩子举过头顶,或者让孩子骑在肩膀上回家。肢体接触的同时配合夸张的表情或者一些说笑,可以加强重逢的轻松愉快气氛。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假如孩子在重逢时情绪不佳,那就不要急于让孩子笑,而要先鼓励他哭出来。眼泪,是分离伤痛的天然止痛剂。
第二类游戏
增强力量,感受掌控
或设置透明色隐藏
游戏举例1:听话的机器人
爸爸妈妈变身机器人,由孩子指挥着向前走、向左转,机器人非常听指挥,即便“撞到”墙上,也还是听话地继续前进。
这个游戏可以在任何地点玩,抱着孩子的效果更佳。游戏的要点是听指挥,而且要动作机械、面无表情、语气僵硬(机器人的样子你懂的)。
游戏举例2:你逃不掉了
这是个很简单的打闹游戏。“抓住”孩子,把他搂在怀里,大喊:“哈哈!我捉住你了。让我亲100口!”可是没想到孩子挣脱了,你还浑然不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胳膊上亲了一通才发现不对。
接下来再次抓住孩子:“这回我要使出最大的力气,你绝对逃不掉!”结果孩子还是逃掉了。过程中你可以根据孩子的状态调整难度,按照他的喜好设计情节(比如装扮成怪兽、外星人或者恐龙,或者使用仙女的魔法)。
不管怎么玩,重点是:你要表现得很努力,但是要最终让孩子赢。
这类游戏稍加变化,还可以让早晨充满笑声,从而间接降低送园的难度。
游戏举例3:让我亲一口
早晨,爸爸来到天天床前小声说:“天天肯定还没醒,我正好来亲他一口!”
可是用力地一口亲下去,却亲歪了,一头扎进枕头里。“啊?怎么会没亲着?奇怪!我再试试。”
孩子一般就能够心领神会,开心地躲避(必要的话妈妈可以稍加提示)。
爸爸要么一次次栽倒在枕头上和被子里,要么就亲到屁屁或脚丫:“哎呦!怎么是臭脚卜丫?”
小结:
成功克服入园焦虑,孩子依靠的有两样东西:眼泪和笑声。它们表明上看似对头,但实际是人们面对挫折时缺一不可的本能工具。
首先是充分的眼泪。既然分离是成长的必需,而分离又必然引起悲伤,那么孩子就需要用眼泪充分宣泄,从而缓解伤痛。对眼泪的指责、漠视或逃避,都是对孩子成长的阻碍。
眼泪之外,生活当然应该有更多笑声。大量的研究发现,人在发出愉快的笑声时,脑内分泌的正性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消除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因此,笑声被誉为“无可替代的神经营养剂”。
但是,仅仅认可“笑声很重要”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孩子笑声的重要提供者。想一想,孩子在什么时候才会发出愉快的笑声?拿到喜欢的玩具?吃到好吃的零食?那些都是笑,但不是笑声。
孩子只有在与他人玩耍时,才会发出愉快的笑声。也就是说,笑声是游戏特有的产物,而游戏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游戏的伙伴。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他的主要游戏伙伴并不是同龄人,而是大人。因此我们每一天的责任,不仅包括为孩子提供食物,而且还包括主动提供精神营养。
就用两点来总结我们的建议吧:
1.用镇定和放松,让孩子安心地流泪;
2.用热情和智慧,给孩子带来更多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