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目标有了,往大里说就是想过更好的生活,具体点就是希望能做到说走就走的旅行。路子也找好了,自我提升方面就是小灶群,职业方面准备转行做翻译。看似一切准备得都挺好,但是怎么一到实际操作中就又变得懒懒散散。甚至于昨晚上太累没做晨读感想,打算今天早起利用时差也能轻松挤出一两个小时赶在deadline前交上,可是明明订好了闹钟早起,又迷迷糊糊睡了个回笼觉,现在就剩下半小时了……
到底是差在哪里了?是驱动力吗?
积极性误区
年初开始我给自己制定了百天计划,就是学战隼老师的。为了督促自己完成,我还特意加上了奖惩制度,完成一个百天计划就奖励自己一个特别想要的东西,比如某明星周边;完不成就惩罚自己不能吃某种美食。这对于一个吃货和追星族来说我真是对自己下狠手了,然而却收效甚微。勉强完成了第一个早起的百天计划,第二个健身的百天计划就再也没能开始过……
当然也有别的原因,驱动力不足必须是主要原因之一。奖惩制度貌似有效,事实上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连我这种自己给自己奖惩都能自我逆反:明明原来挺想要的东西,最后也能说服麻痹自己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不能吃火锅烤肉小点心,还能减肥呢。
第三驱动力
兴趣是第三驱动力。 两年前我曾沉迷拼布手工,花花绿绿可爱漂亮的布匹,有着几何设计的图样设计,精巧细致的手工,连缝纫机“咔哒咔哒”的声音听起来都像音乐一样悦耳。有时候做一个拼布被,从买材料准备到最后完工,足足要花费两个月,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做拼布了,最开心的时候居然能熬夜踩缝纫机,也是醉了。
这算是我第一次,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完全遵从“兴趣”来做一件事。不是小时候被爸妈逼着弹钢琴,而是自己真心喜欢也想要做一件事情。有了兴趣做驱动,生产力简直惊人,光双人床大小的拼布被我就做了三条,再加上送给亲戚小孩3、4条婴儿被,这还不满一年呢。
外界刺激源
自主:小时候练钢琴是被家长要求的,练半小时钢琴如同被夹了半小时手指,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所以自打留学以来我就再也不碰钢琴了,连买个电子琴的想法都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负责”,说的就是我,我是那种愿意为自己份内的事情负责的人。比如这几天一直都是我照顾这些病人,从病史到家庭背景,从治疗方案到今天吃了几口饭上了几次厕所,我都门儿清。
专精:上次失败的原因总结了一下,其中一条就是“贪多嚼不烂”。小灶群的活动,要读的自我提升方面的书有好多本,翻译的书也有很多,还要开始健身,要准备明年上学的事情……
利他:人生目标也放大一点,除了自己要过得好之外,想想别人想想社会,甚至想想整个世界。我对护士这份工作又爱又恨,这才几年就有了腰酸背痛的职业病,但是一想到自己能帮助很多生病的老人,或是帮他们康复,或是送他们走完生命最后一段,心里就有莫大的责任感让我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