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挑战日更的时候,我也有一点点不自信,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连续的写出东西来,每天都要想写的内容好像也挺费劲的。看别人的文章多了,发现很多人都在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要想写出东西来,得多读书,多思考,有了想法自然就有的写了。
我看着书架上为数不多的几本专业理论书和很多小朋友的故事书,心里没了底气,我好像看过的书很少很少,可我又记得我以前是很爱看书的。想了想从小到大自己的阅读之路,也不是那么难堪呀。
小学时最期待的就是每学期的《学生天地》,学校没有图书室,这本薄薄的书能让爱看书的同学高兴好一阵子,我们家没有多余的课外书,我最喜欢去外婆家看我表哥的书,我表哥兄弟俩是特别细心的两个人,他们从小到大的语文书和作文书每一册都保护的好好的,他们也知道我爱看书,每次去都会介绍给我他们新的书籍。
初中开始我们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书了,可是一个月借不了几次,而每一次也只能借一本。我依稀记得那时候好像流行《故事会》这本书,里面会有不同类型的故事,还有笑话 ,当时也喜欢看妈妈买的《上海服饰》,不过我只挑里面的人物故事看。印象最深的是看了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当老师的叔叔从学校给爷爷借的,本来是让爷爷打发时间的,爷爷怕我看就把书偷偷藏在他的被子里,结果被我发现了,我经常趁他们不注意偷着看,有时候光线不好也没在意,我估计现在的高度近视眼就是那时候看书留下的,当时年龄小,看书只图个精彩,也很羡慕那些侠客高超的武功,自然也没有多么有深度的思考。
等到上了高中,在市里上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会带不同的书互相借着看,有印象的是《青少年文汇》、《意林》还有《读者》,那时候并不喜欢看《读者》,因为有些文章是讲道理或者谈感悟的,也许是我本人对生活没那么深的感悟,所以没办法产生共鸣。我们学校离步行街很近,街上有家新华书店,我们学校很多学生都会在下午放学后去那里看书,快上自习的时候再回去。在学业渐渐加重的时候,我越发的迷上了看书,我还记得我看过郭敬明、明若晓溪还有饶雪漫的书,具体的内容大部分已经忘了,只记得有同学说写的就是是青春期的故事,只不过我在忙着写自己的青春期,也觉得书里的事和我的生活相差太远,便也就当故事读了。
大学里应该是读书最多的时候吧,刚上大一时的课程比较紧,每天想的都是下课迟了食堂的饭都凉了,作业完不成外教老太太要生气了,也很少去学校的破图书馆借书看。后来学校的新图书馆建好了,楼上图书馆,楼下自习室,有时候自习上一半就和室友跑去图书馆看书了。我们学校外面有个书店可以租书,留下押金看一天五毛钱,我经常在那里借书看,看过金庸、温瑞安、古龙的几本小说,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故事,我常常一个周末都能缩在寝室里看小说。我们宿舍的女孩子都很奇怪,我一个女生怎么喜欢看武侠小说,我也很郁闷。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蔡骏的悬疑小说,我也觉得那是恐怖小说,有时候周末一个人在宿舍看书,总会觉得后背发凉,可又忍不住不看,当时还摘抄了里面的一些语句。
除了借书,慢慢的自己也会买些喜欢的书来看,第一次拿着《水浒传》进宿舍的时候,室友委婉的告诉我可以买本《红楼梦》的。后来过生日,她们送了我一本《红楼梦》,可能是内心住了个女汉子,所以对小女子的吟诗作对不大感兴趣,再后来带回一本《西游记》时,室友借给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也许是因为四大名著拍了电视剧,看书会有代入感,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不会有陌生感,看一些没有看过的书,自己就会想象书里面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即便内心有波澜,我好像也没有写出过什么读后感,倒是和室友们会在熄灯后讨论一下书里的人物。
快毕业的时候我看了三毛的书,看完只有一个感觉,我好羡慕这个女人,可以说走就走,可以想做就做,我们太多的人都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想象自己喜欢的生活,没有束缚,来去自由,可又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加了很多牵挂与顾虑。可能是上学的时候生活简单,想法也比较单纯,我真的也是没有那个本事去评论一本书里的某个人物。
现在回过头再看,我想我有必要把看过的书再看一遍,也许在自己现在这个年龄能够有别样的收获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