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国力。
皇太极在继承汗位的第10年改称皇帝。为了避免汉族人民对历史上的金朝侵略宋朝那段历史的回忆,从而引起对后金民族的仇恨,就在他称帝的这一年,废除了“金”的称呼,改为“大清”又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年号为崇德。国号和族号的改变,同时也是为了符合阴阳学家迷信的五行说,因为朱明属火,原来国号是金,犯火克金的忌讳,现在的新国号“清”和族名“满洲”都带有水,符合水克火,是清灭明的吉祥之兆。
皇太极称帝后,决心夺取全国政权,他先征服了朝鲜,解决了后顾之忧。接着又出兵蒙古,迫使蒙古各部落共奉皇太极为可汗,蒙古被征服后,清朝在军事上取得了从河套向东沿长城线直达辽河平原,对明朝的京城附近地区形成了半包围的战略优势。熹宗七年的时候,皇太极率兵进攻宁锦防线。但在这时,明朝负责防务东北边境的守将袁崇焕已经重新经营锦州等一些城市,又大兴屯田,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把丢弃的土地已经一一收复。皇太极率兵进攻,受到袁崇焕的有力抵抗。他们攻不下锦州,就转攻宁远等地,结果受到了明军红夷大炮的轰击,死伤惨重,只得回去。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又亲自率军入塞劫掠。这一次,他知道袁崇焕在宁锦那里,关外诸城难攻,经绕过袁崇焕的防区,不从山海关那里进攻,而是取道蒙古,以蒙古为先导,从喜峰口(河北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入关,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这时,袁崇焕从千里之外前来救援,但当时北京城中流言蜚语,说袁崇焕拥兵纵敌,一些官员甚至诬陷他“引敌胁和”,要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多疑的崇祯皇帝听了这些流言后,心里就有了几分的怀疑。
皇太极想利用崇祯皇帝这种猜疑的毛病,用借刀杀人之计,除掉袁崇焕这个劲敌。于是就造谣说袁崇焕和他密有成约,并且故意让一个被俘虏的明朝宦官知道,放他逃回去报告给崇祯皇帝。结果崇祯皇帝就深信不疑了,把袁崇焕逮捕凌迟处死。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为清兵的进关去了一大障碍。
袁崇焕被捕后,部将祖大寿疑惧不安,就引兵自去了。皇太极在北京城下斩兵杀将,并在撤兵时攻破了沿途的州县。
从这以后,清兵又多次侵入长城进行骚扰,而且每次入塞都攻州破城,掳走大量金银和人口。其中,在崇祯十一年入侵破坏是最厉害的。这一次,清兵掠夺了河北、山东两个省区,攻破城池50多座,掳获人口40多万,金银也是百万两有余。
皇太极多次入关侵扰,虽然也攻城略地,但却不敢在关内立足,只是劫掠大量人畜财物而去。因为他们所到之处,都遭到人民群众的英勇抗击,而且更重要的是明军仍然控制着山海关和关外的宁远、锦州等一些地区,这样就使皇太极有了后顾之忧,所以不敢就留。
山海关是屏障北京的要塞,而宁远和锦州地区又是山海关的门户。皇太极早有打开山海关,迁都内地的欲望,而他知道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摧毁宁锦防线,因为宁锦不破,就不能破山海关,而不破山海关,就不易攻取中原。这样,多年来,宁锦地区就成了清军入关前双方激战的战场。崇祯十四年,皇太极再次出兵进犯,并增强兵力,团团围困锦州,猛烈地发起进攻。七月,明政府派蓟聊总督洪承畴率兵13万援锦州。洪承畴的谋略是以军队保护粮响辎重,有杏山(锦州西南)进松山(锦州南),再经松山入锦州,步步为营,一守卫战。他屡败清军,急得皇太极忧愤不已,在八月间亲自率领他在沈阳的所有兵丁,赶到锦州前去救援。
但是,急躁、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却不下密诏,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来解锦州之围。兵部这时也担心进行持久战会造成粮饷不敷,就一再促战。这样,洪承畴就不敢再坚持前议,把粮草屯在宁远、杏山以及其他附近的地区,自己只得先率6万人马前行,其余部队随后。明军的骑兵从三面围住松山城,步兵扎营在松山城北面乳峰山。
皇太极率领援军迎战,驻兵在松山与杏山之间,集中兵力打击洪承畴的援军。他派兵打败塔山(辽宁葫芦岛市东南)护粮的明军,夺取明军粮草,又在松山和杏山通道挖了一条很深的大沟壕,隔断了两地的交通,切断了明军从杏山到松山之间的运粮通道。粮道一被切断,明军的军心开始动摇了,把乳峰山的步军撤到了松山,背城列阵。没过几天,粮草用尽了,这时总兵吴三桂和唐通等一些人率兵突围。皇太极早就料到明军会来怎么一招,就预先把兵埋伏在半路上,等待袭击,后面又派许多追兵。明军满山遍野,一面还击一面撤退,溃不成军地逃亡杏山。皇太极又根据当时的情况,估计蜷缩在杏山的明军一定会逃往宁远,于是又在半路上设伏,明军再次遭到截击,只有吴三桂和王朴两个总兵脱身逃到宁远。这一仗,皇太极又率领清兵歼灭明军5万多人。
那时,在松山城中还有洪承畴和1万多残兵败将,被清军团团围住。他们曾多次试图突围,结果都没有成功,而明朝发来的援兵又迟迟不敢近前,只是在远处张望。
到了崇祯十五年二月,松山被围已有半年之久了,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尽。这时明军的副将夏承德做内应,约清兵攻城。城被攻破后,洪承畴也被俘获了。皇太极把洪承畴带到盛京(沈阳),就命汉籍的官僚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见了范文程后破口大骂,示以决不投降。后来,清汉臣范文程见屋顶的灰尘落在了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怕沾污了自己的衣服,赶紧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弹掉。范文程看到这种情况,就回禀了皇太极说:“洪承畴会投降的,他现在身为阶下之囚,竟对一件衣服尚且如此爱惜,何况是对自己的生命呢。”
第二天,皇太极来到洪承畴的囚室。当时,天气很冷,皇太极脱下了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了洪承畴的身上,并且和颜悦色地问他:“先生,很冷吧?”洪承畴感激涕零,久久才发出一声叹息:“真命天子啊!”于是就叩头请降了。皇太极非常高兴,就立即赏给他无数的珍宝,并请了许多戏班来表演庆祝。
看到这种情况,清朝的许多将帅都不满地说:“洪承畴不过就是一个战俘,陛下为什么用这样的隆恩对待他?”皇太极没有直接回答他们,反问他们说:“我们之所以披风沐雨,为的是什么?”大家齐声回答说:“为的是夺取中原。”皇太极于是就笑着说:“这好比走路一样,我们都是瞎子,不懂得该往哪里走,现在得了一个领路人,我怎能不高兴呢?”众将帅们听了才恍然大悟,佩服皇太极的深谋远虑。!后来,明王朝秘密和清兵议和,在议和失败后,皇太极又率领清军入关,掠取了大量财物。直到崇祯十五年,皇太极才暴病亡故,在这之前,他用武力征服了许多地区,直接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