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谴责,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一件事情的发生之所以会引起大家的热论,必然是因为扯动了太多人的神经。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曝出后,“霸凌”一词就立在了风口浪尖,能让那么多人有通感的事件,必然又是大多数人经历过亦或感受过的瞬间,才让太多人想去说、有话说。
从孩提时的校园生活到成长后的社会时代,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遇见此类事件,只是我们不喜欢把它展露在大众面前。尽管身边充斥了霸凌行为,有些人仍会选择忍气吞声,独自承受。
初中时遇到一个女孩子被同学欺负,在家人开始重视时,女孩已经是一种发疯、别人口中傻子的状态。
多年后,再次见到她,无法想象这些年她都经历了什么。
15年年末,我在婚庆店里做兼职。每天会有很多新婚小夫妻来店里看婚纱照、挑选礼服,都是喜笑颜开、你侬我侬。
直到店里来了一对看上去并没有因为婚礼而开心的两个年轻人。
进店后男生扭头对女生说:你去试礼服吧。
女孩子的手插在口袋里扭扭捏捏的跟着我来到试礼服的地方,她说话的方式让人很别扭,总会决绝的拒绝给她的任何建议。
试礼服时,女生脱掉身上的棉服,礼服区有放置衣服的空闲处,然而她却不乐意,非要跑出去把衣服送到男生的手上。试完衣服,两人在店里选照片,端来两杯水放在他们面前,男生笑着接过水杯,点头示意。
女生却是一副断然拒绝的语气。
“我不要”
同时满脸警觉的盯着送水的人,让我一时有种水杯里肯定投了毒的错觉。
两人的婚纱照选的很随意,不一会就离开了店里,一位姐姐告诉我女生精神有点不正常,两人的婚事也不尽人意。
照片上的人儿很美,笑靥如花,与刚刚的女生判若两人。
再回忆她的面容似乎有一瞬的熟悉,我拿起手边的婚礼事务本,翻到两人结婚的日期,上面的名字赫赫然——王xx。
恩,是她。
几年前听说她已经结过了婚,还有一个孩子。看来,她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承受她病症的男人。
时隔多年再见到她,不想已是这幅模样。对身边的人充满戒备,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
她本应该享受和同龄人一样的青春,本应该喜笑颜开的遇到心爱的男人,本应该幸福的结婚、生子、到白头,而不是靠药物维持情绪,还要背着疯子、傻女人的名号。
08年,我上初中,经常听说一个女孩子又在操场上发疯了,追着打篮球的男孩子跑,把人都堵在厕所里。
有几个女生会拦住发疯的女孩子,接着就是一顿训斥、辱骂。
她以前不追着男生跑的,只是经历了一些旁人没有承受过的的辱骂、殴打。在不懂自我保护的年龄,因为同学的欺负、怂恿、支配与嘲笑,长期精神积压,最终崩溃。
家人意识到这些情况时,已经为时已晚。
离开学校后,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后来,她把药都偷偷丢掉,指着身边的人会大骂,喊着每个人都是在害她。
亲友邻里叹气惋惜,好好的姑娘怎么落得这副模样,同龄的朋友也不敢再与她接近。
没有人知道她经历了多少辱骂、欺凌,才会压抑、崩溃,到如此田地。
与她同届的同学如今很多已经成家,他们千挑万选地选择自己的婚姻,结婚生子,过起了小日子。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曾经欺负的这个女孩子,如今依旧遭人嫌弃,没有爱情,没有婚姻,她所期盼只是有人不嫌弃她便好。
再没有人会触及曾经做过的错事,孩时的小小玩笑,留给了承受者一辈子的伤害。只能说施暴者言语的玩笑,已是一把利刃,给承受者划出一道道无痕的伤。
她的婚礼,我去了。
她并不认识我,很庆幸,她也没有再排斥我。
说话态度依旧的强硬,在感受到我没有恶意后,有人陪伴的情况下她偶尔会瞄着眼睛和我交流几句。
身边的伴娘是邻里的亲人,看得出来伴娘极力维护着她,不让太多人和她玩笑打闹。
因为怕她感觉有人对她做坏事,怕她犯病。
很多人认为孩子、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只是玩笑,不成气候,以至于太多的家长、老师把“小事”忽视。让最初的小小玩笑在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的情况下演变成了霸凌。
被一张张嘲笑的面孔“注视”着,被“玩笑”的语言攻击着,被“亲昵”的拳脚殴打着。
我们会愤怒,我们会谴责,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很多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班上的一个男生说了一句话,很多人都笑了,但是却没有人给他回应。
他说:“咱们这里坐的很多人,在上学那会很多都被我欺负过,以前不懂事,在这里给你们道个歉”,他说话的同时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希望大家别记恨我,如果你们心里恨我,一定要说出来,我真心道歉。”
没有人说出他曾经做过的错事,都只是笑了笑而已。
正如他所说,很多人都被他“玩笑”般的伤害过。比如我多年忘不掉的一句“玩笑话”——“你把我刚穿的鞋踩脏了,给我用手擦干净”。
记忆犹新。
老人常言:凡是别动气,忍忍就过去了。
只是,很多事情不是忍了就会解决的,更是不能去忍的。受欺负时,在自保的情况下回击,是一种权力的宣示,是对施暴者胡作非为的反击。
太多的小孩子喜欢开着无足轻重的玩笑,在小学、初中尤为显然。再大些的我们有了自己的防御措施,也有了回击的解决手段。
在不知道如何对强势的人进行回击时,有些小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忍气吞声。
还记得弟弟上初中时,一次放学后手上带着伤,母亲问询了几遍,他始终不言语。母亲又是往常一副训斥的态度,讲着不要与别人发生矛盾的训话。
我静静的与弟弟说了这样几句话。
——手都出血了,和同学打架了啊。
——恩。
——打他没。
——打了。
——嗯,不错。
弟弟很诧异的认真听完了我的话:男孩子受点伤没什么,要记住:第一不能欺负别人,第二更不能让别人欺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