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过余华的《活着》,为福贵的一生唏嘘;寒假又读一篇《活着》,又感叹福贵的幸福。福贵的活着,到底是幸福的还是痛苦呢?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和小说中主人翁——福贵聊天的方式,讲述了中国过去六十年里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从清末明初,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福贵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他几十年里生活的变化就是中国当年历史的缩影。
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他爹也在福贵还完赌债后死去,怀有身孕的妻子也被接回了娘家。福贵在一段时间的懊悔之后成了佃农,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妻子也抱着生下的儿子回来了。不久,在他去县城为母亲抓药时,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女儿却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贵离家前的情形,但是福贵的儿子却因输血救县长的妻子意外身亡;女儿好容易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后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又被板车压死了;就连外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了。
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每一个亲人的离开都让他被刀割般地痛,痛彻全身,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风烛残年之时,还牵着一头老牛乐观豁达地过日子。
读福贵守着漂亮贤惠的家珍却不知道珍惜,我对福贵充满了恨意,当他输光家产后,我觉得他是咎由自取。他爹的离世也是顺理成章。可是,就在福贵重燃生活希望以后,就在他开始懂得心疼家珍心疼孩子之后,却又一次次撕裂他的心,先是懂事可爱的儿子有庆献血救人被活活抽死那一刻,我痛骂医生的不负责任,我可怜有庆的年小,我开始跟着福贵心痛;命苦的凤霞好不容易嫁个知冷知热的男人二喜过上幸福的日子,我真替凤霞高兴,可是却又生下儿子失血死在和有庆同一个医院,那一刻,我不知道福贵还能不能熬下去;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相伴的老伴家珍也死去,福贵又亲手埋葬了一个亲人;二喜又在工作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唯一剩下的苦根呢,也吃豆子撑死了。福贵亲手埋葬了一个又一个亲人,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埋葬,是否都是他跟着死去过一次。
真不知道福贵是怎么活下来的,真不知道福贵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再去读余华的《活着》,找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我突然明白了,作者让我们读《活着》的意图,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它会有幸福,也会有苦难,我们要有享受幸福的能力,也要有承受苦难的本事,无论生活有多苦,都要努力活着,都要乐观认真对待生活。
我开始佩服福贵对生活的承受能力,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生活的重压下,福贵能平静叙述自己的一生,在叙述中他感受到了,他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的儿女是世上最好的儿女,他的女婿是世上最好的女婿,他的外孙是世上最好的外孙,他是幸福的,他亲手埋葬了他们,他要离开这世界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谁了。他给自己的后事留下了十块钱。他开始和那头叫福贵的老牛一起,回忆着美好的往事,快乐的生活着。
福贵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自责,但还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他对这一切死亡的看法是“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蹋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样的话读着让人心酸。可是,面对这些痛苦、死亡,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没有办法挽回,那就接受。而这种接受,本身就是一种担当。
活着,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态度。我们活着不也是如此?人或许只有像福贵一样经历了生死离别,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今年寒假,面对武汉疫情,面对一个个为了别人好好活着,离开家离开亲人毅然决然奔赴充满危险的武汉战场的逆行者,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活着的幸福。作为宅在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平凡老百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别人为我们守护的这一方太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非得去聚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好好宅在家,就是让逆行者好好活着,让我们自己好好活着。
活着,是对自己负责,是对亲人负责,是对生命负责。生命来之不易,你又什么理由随意践踏,随便摧残。经历生活中的预知和未知,好好活着。
生活一直在继续,并没有所谓的幸福与不幸,遇到挫折时学会接受,学会乐观,学会抗争,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