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能,是孩子在教师指导下的复杂认知活动。这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热切愿望。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真正激情,在培养学习愿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以便使孩子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
呆若木鸡和无动于衷的状态已为活跃所取代。这是オ思奔涌的证明,也是完成相应作业所必需的。如果说从前上课15-20分钟他们还不能集中思想写作,那么现在铃声伊始他们已经动笔。别的八年级学生写作时也怀着同样的兴致。就这样,学习的愿望成了富有成效的积极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全部精力。文章写好后,学生已不复有以往交作文本时的那种沮丧情绪。相反,课间体息时他们热烈讨论着自己的文章,没有一个学生感到失望或对成功缺乏信心。尼古拉得了“3”分,只有4个拼写错误和两个修辞错误。他立刻把写错的词抄进了自己的拼写法词典。在这次作文后尼古拉的作文又有几次不及格,但现在暂时的失败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和失去信心,反而激发他去克服困难。一经教师向他指出哪些规则还须特别注意时,他就能认真仔细地完成训练熟巧的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常有这种情况,从一个教师授课的教学法观点来看,简直无解可击,但对教材的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致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样一来被讲述的教材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这是一个难于捉摸和难于确定的概念,我们在日常实践中往往用“这堂课上得很蔫”这句话来批评这种“课堂语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我们学校每年分析本校教师的课都在400节课以上。这一工作使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当一个教师不从学生的观点去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考虑他的语言应当激发出学生哪种情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枯燥无味、萎靡不振的课。这种课从来也引不起孩子们真正的激动心情,使他们觉得很漫长,而且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在这样的课上,是培养不出学习的愿望来的所以,除开种种教学法要求之外,对一节课还得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节课应当激发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亦即对学习的满足感,因握新内容紧张思考的疲乏感。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节课时,我们一向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内领悟知识过的活跃程度上,放在教师使全班同学感到有兴趣的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