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心里最难受的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刘台,居然跑到朱翊钧那里告自己的状。
为了大明帝国,张居正可谓是费劲了心机,虽然他确实有些小毛病,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分钟,又是另一种结果。
首先是,对徐阶三个儿子的包庇,徐阶的三个儿子可以说是瞎搞乱搞,仅仅田产就有二十四万亩,张居正一直就知道,但是他在海瑞上徐阶家让徐阶还百姓田的时候在背后保护了徐家三个儿子,虽然最后徐家的三个儿子被流放的流放,被罚款的罚款,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他确实不对,但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呢?当一个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求你办点事儿,你办不办?
刘台告张居正有几点:一是张居正太嚣张,自从明帝国在张居正手中,那实力是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边境也安全,还搞定了前面几百年都搞不定的都掌蛮匪患,张居正觉得自己的功劳太牛了,整个明朝,有几个能和他比?于是开始傲慢了,除了一小部分人,其他人都不怎么放眼里了。二是告他家里面瞎搞乱搞,他父亲张文明,借着他首辅的位置(其实暗地里张居正就是帝国实际的掌控者)在三四年内差不多成了整个湖北的首富(虽然是传言,但是张家这几年确实是太有钱了)三是说他冤枉了辽王朱宪櫛,这事儿吧,其实还是朱宪櫛先不对的,这哥们因为嫉妒张居正,找了张居正的爷爷喝酒,一直劝酒,最后去世了。后来朱宪櫛犯了事儿,张居正没有参与审判,只是审阅了下面提交的定罪书,修改了罪名的顺序而已,这是纯纯的乱说。四是说他这个人专权了,不过说内心话,这点说得太可恶了,皇帝才十几岁,还在学习,太后也不太懂政治,那张居正也是被朱载垕托孤的人,他帮皇帝全权代理政治有什么问题呢?
所以,除了第一点和第二点确实是事实,剩下的,全是胡诌,张居正费尽心机培养的下属,居然白眼狼地咬了他一口,心寒啊,皇帝因为这事儿找他的时候,他是直接一路哭到皇帝面前。
有时候吧,个人觉得,错了就错了,没错就没错,有什么好纠结的?还哭,感觉他有点太扭捏了,自己本来就有错,还不承认,非要犟。
历来国之大治者,皆是法家,张居正也是如此,面对罪犯,他从不手软。李太后曾经几次提出要大赦天下,但都被张居正驳回,张居的意思:您有慈悲之心是很好,但是那些您想赦免的罪犯可没有慈悲之心,这些人全是穷凶极恶之徒,有的劫财杀人,有的故意杀人,受害者都是无辜的,他们的罪行都是灭绝天理的,如果您看到他们的杀人现场,可就不会再大赦了。
时间拉到秦孝公,卫鞅颁布新法在先,但是秦国国内的老世族煽动内斗,致使血流成河,卫鞅依照法令处决了七百多人,然而,百姓并不叫冤,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国家反而更加稳定。
法治就是治恶,因为人性都是很随意的,都想着有一天想干嘛干嘛,这样时间一久,贪欲就会越来越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会做盗贼,如果人人都去做盗贼,那国家就乱了。
张居正能够摄政,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目前个人认为有三个点,一是看得清形势,他对于朝局的形势有很清晰的认识,自己当上首辅后要想保证自己的地位,就要得到三个势力的支持:皇帝、太后、太监冯宝,如果得不到支持,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二,沟通能力很强,懂得给人台阶下,高拱为什么离开内阁,就是因为太后和皇帝害怕,他说了一句:十岁的孩子怎么能治理天下呢?后来也不去和太后皇帝解释解释,搞得别人觉得这个人随时都会带着百官罢免了皇帝似的。张居正不一样,有什么问题他都会好好沟通,在李太后父亲挪用公款问题上,他是先询问李太后的意见,再谈自己的,这就让李太后觉得张居正很尊重自己。三,能力强,能力为什么排在第三位,因为明朝的破制度,皇帝大权在握,随时可以调人进内阁,我可以随时换人,高拱在朱载垕时期一进一出,背后就是皇帝的意志的驱使。包括朱厚熜时期,夏言到严嵩再到徐阶,无一不是因为朱厚熜的想法,所以你能力再强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也没用。但是没有能力,也进不了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