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不行动得主要原因是,一次想拿出很牛的作品,总是用准备来为拖延找借口。等这个准备好了、等那个就绪了就启动,结果是一年后涛声依旧,还好有老师说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吧”,践行,在践行中打磨脑中的概念,直至让它们成为习惯。
记得2月8日那天回家很晚了,黄桃老大私信我说“今天写反思打卡,不写的明天发红包”,我说“明天再开始,今天有点小忙”,黄桃老大说“要是这样,还是今天开始吧”,于是当天为了写出来,七凑八凑的拼了一篇乱七八糟的东西,尽管当时已经看笑来老师的文章已经很久了,而且感觉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已经挺深刻的了,但是仍然写不好,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始(这就正应了那句:说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苦大愁深),记得直到0点才完成(看着没?这就是不记录的结果,现在根本无法复盘一个月前当时的情况和状态),写出来的东西烂包到甚至都不想看第二遍,也就是从那天晚上开始,未间断持续输出到了今天,当然是有进步的,但是还差得很远,首先简单的道理说不清楚;其次说教过多,结合实际太少;第三对事物、事件的思考仅限于表面,元认知能力的运用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会是未来一个月内的重点突破点。
很多时候,写作会出现没有状态或直接无法下笔的情况,这时最好是针对专题的某一点、某件生活中遇到的事或专题中的一个观点去写作,或者直接去复盘专题文章,包括笑来老师的思路和语言的组织等等,就像昨天晚上写反思一样,花了整整3个小时还没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耐心确实是有的,但输出的效率实在太低了,原因在于并没有练习过在没有状态、没有可写的素材时应该怎么去写作,输出自然是很难很难的。
很多时候,即时反馈的收到与否成为阻碍前进的牵绊,换句话说就是偏好即时反馈阻碍成长,成长需要很大的耐心,就像写作你不能渴求今天写作明天就动笔财源滚滚来,同样你一样不能渴求今天演讲,明天就掌声雷动。
大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怕分享,怕自己知道的让更多的人明白,或让潜在的竞争对手或不喜欢的那个人知道,事实上,不要怕转述概念会带来流失,实际是转述(教)的过程中,成长最大、收益最大的往往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益的不只是细腻地反思,还有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甚至是改变自己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