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初三了,八天假期将近一半。
早上十点来钟,去堂嫂家拜年。堂哥于21年生病去世,遗下堂嫂与侄子相依为命。
侄子于去年大专毕业,学的是机电一体化,本来进厂当工人,却受不了工厂的苦,辞职单干,买过鸡翅,做过电商,现在又失业在家,待年后再去找工作。
侄子学的专业太广,几个小分类都学了点,但都不深入。问他想往哪个方向深耕,也说不出来。他直言不太喜欢这个专业,想去学做生意。嫂子说做生意需要本钱,她拿不出来(嫂子是退休教师);本钱需要孩子自己打工去攒。
队友的专业与机电擦边,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也提供了一些就业方向,希望孩子脚踏实地,慢慢积累经验,慢慢成长。
从嫂子家出来,已经是十一点多,我们顺路去接了老爸,直奔老市区的三元饭堂。那是一家民间福利机构,每天为孤寡、残疾人士提供两餐饭,每餐以三元钱为标准(这个标准是多年前创立时定下的,现在每餐饭远远不止三元,十元都不止)。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去那里帮忙,捐点钱,带些过节吃不完的食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点绵薄之力。
今天去到那里,接近12点,饭堂已经关门了。幸亏旁边有一家手工品店,一些腿脚残疾人士可在那里制作简单的工艺品,售卖给爱心人士,我们走过去,还有两个义工在值班。我们说了目的,其中一个过去饭堂开门,让我们投放捐款和食品。
我们下一个安排是参观丘成桐旧居陈列馆。队友建议去丘先生旧居附近的存心公馆解决午餐,再步行去参观邱先生的故居。
车子拐进民权路,人就非常多,我们先下车,队友去停车。我搀着老爸走进存心公馆,只见大厅的屏风两侧人满为患,正在担心是否有位。一位管事模样的男人走过来问我们几位,就把我们带到一张围着几个人的桌子前,叫我们马上坐下霸位,说是看我们有老人专门引我们过来的。哈哈哈,带老爸出来溜达,还能蹭蹭长者的便利。
我扫码点了十个菜,都是小点心。第一二个菜很快就上来,但接下来的菜就很慢。这一餐饭,从12点吃到一点多,还有一个点心没上,催了几次未果,我就退掉了。
大厅里人声鼎沸,多是外地的游客。大厅还有一个舞台,两位年轻的男女演员,轮流上台表演。那个女的胖胖的,穿一身亮玫色的娃娃裙唱流行歌曲。那个男的一身文小生打扮,唱折子戏。队友仔细听,说是在唱《张春兰郎削发》。这是一部很古老的潮剧传统剧目,以前听过,剧情忘了,不过那小孩唱腔不错。
走出餐厅,我搀着老爸带着儿子去丘成桐旧居。
丘先生是当今世界的数学泰斗,儿子一直喜欢数学,去年曾参加丘成桐少年班的招考,但没有入选。他一直想去参观丘先生的故居,今天终于如愿。
我们在人潮中穿行,终于来到这个安静之处。
丘先生于1949年出生于汕头小公园一栋三层半的小楼,故居是他母亲粱若琳女士于1947购买,他的外公梁伯聪先生是清朝梅县最后一位秀才。
丘先生自幼家学渊博,年少丧父后,家境贫寒,母亲独力培育6个子女,勉励他们“不但要我们要有成就,还要我们在历史上留名”。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丘先生和他的兄弟姊妹们从小立下大志,勤奋学习,终成栋梁之才。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努力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用猛力逼迫孩子走我们想走的路。
古往今来的名人达士,他们的成长之路,家庭或师长的作用不可磨灭,特别是家庭的熏陶、培养、托举,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离开丘成桐旧居,和队友、女儿汇合,本是想去莲阳公园,但队友临时有事,只好作罢。
前天,看到朋友圈有人在晒小公园的人头攒动,今天还去凑热闹,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作派。
整个小公园亭挤满了人,周围也围了好几圈,我们远远看着,不敢靠近,从旁边穿过,直奔目的地。
有的时候,当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看到难以想象的情景,我们的心中,要有相当的定力,不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才能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