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颓废”。颓废这个词有点沉重,还是换个词:荒废!
我发现,放假状态下的我,生活一团糟,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动力、无规律的状态。以往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在假期荡然无存,内心当中的焦虑和自责,时时刻刻激荡着我的心。
应当说,假期里我有大把的富裕时间,我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好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技能。可放假这些天来,我惶惶不可终日,心里乱如麻,除了带孩子之外,我把更多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全都打发在刷视频、看手机上去了。这些碎片化海量信息,就像容易上瘾的精神毒品一样,让我欲罢不能,甚至在不断地加剧着我本来就静不下来的心。
我反思过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也试图改变一下,但结果不尽人意。
刚刚放暑假,我从图书馆借了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两本书。每年的暑假,我都有阅读计划,就像去年,在假期我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以及熊召政的《张居正》这两本书,自我感觉收获很大。而今年,暑期已过三分之一,所借来的两本书,看了一点,但和自己理想当中的阅读状态,相差甚远。若是照着现在这种生活状态“混”下去,估计所借来的两本书,只能是摆设了。
我还计划了在暑期坚持锻炼身体,好像早起了三两天,更多的时间就是卧在床上,重复着明天再去的口头承诺。早在放假前,我就谋划着假期完成两篇有奖征文的撰写。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头绪,大概率要“黄”。
不过,有件事情做了下来。大概是无聊心慌的缘故,在玩手机之时,为了缓解视力压力,我强迫自己去听有声小说。闪入我脑海里的最先要听的小说,是都梁的长篇小说《血色浪漫》。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我就在二十年前就看过,留下了深刻印象。应该是十天前,我就开始听,没想到,听着听着就上瘾了。一有时间,尤其是晚上,我就把手机放在自己的耳边,任凭小说中的钟跃民、宁伟、袁军、郑桐、周晓白、秦岭、李奎勇这些人物,在我世界里走过。长达九十五集的有声小说,不到十天时间,我就听完了。
收听有声小说这件事情,无需我要坚持什么,全凭内心里的一种自发热情。这种感觉真棒。
有声世界里的《血色浪漫》,比起我多少年看过的《血色浪漫》,显然要深刻的多。二十多年看,最看中的是钟跃民,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以及红颜不断的潇洒人生,让我艳羡不已。而二十年后用耳朵听进去的,最终溶解到心灵上的人物,则是宁伟、李奎勇,甚至是珊珊这一类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真实的就像我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被作家赋予上去的悲剧色彩,有了烟火人间的残酷。
就像有些读者调侃的一样,人们都想成为钟跃民,却不成想,他妈的都活成了李奎勇。世间的人们,都想浪漫人生,而现实是,所谓的浪漫,都是涂抹着血色一样的无奈,甚至残忍。
事实上,写到这里,我似乎有点对自己荒废的假期,找寻到了一点理由了。
但在我的内心,还是对钟跃民式的人生心存向往。即使现实的我是李奎勇,但对那种永远在路上的生活理想,依然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