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3小时回到家看了眼育雏箱,差点奔溃。自己孵化和喂养的鹦鹉幼鸟被同时养在一起的小鸭子闯入,施虐而死。小鹦鹉还没有长出羽毛,单薄的小身体上都是淤血,光秃秃的脑袋已经水肿,眼皮都被撕破了。这是我每天晚上起夜喂奶,坚持喂养了20天的小鹦鹉就这样惨烈地去了,我简直想去掐死这只小鸭子给小鹦鹉陪葬。
我有些控制不住情绪地哭了出来。虽然我都已经当妈妈了,可内心依旧是个敏感、柔弱的小女孩,见不得这样可怜的事发生。可是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总要学到些什么才不枉经历此番挫折。
虽然同为禽类,20天的小鹦鹉体格大概只有一把钥匙那么大,对比像手掌般大小的雏鸭来说是如此弱小,那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鹦鹉出壳时全身无毛没有任何保护,眼睛尚在发育,需要两周才会慢慢长出羽管、渐渐睁开眼睛。它与人类幼崽相似,出生后只是嗷嗷待哺,不具备任何防御能力。但是雏鸭不同,出壳后一天,胎毛完全干透就能站起来自由觅食,有群居属性且具备与同伴争食物的能力。
那我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不相干的物种养在一起?它两是差不多时间出壳的,都需要在育雏箱里保温,于是我把小鹦鹉放在育雏箱里单独的一个透明盒子里,小鸭子直接养在育雏箱里。它两已经相处了十多天了都相安无事,反而让我有一种小鸭子需要一个相依为命的小伙伴的感觉。但是我想得太天真了,以为毛茸茸、幼小就代表无害。不知雏鸭的扁嘴中其实长有锯齿状的角质帮助啄食。而我忽视的最大的问题是:鸭子的习性。鸭子喜欢游水捕鱼,喜爱荤腥,小鹦鹉在叫唤时抖动着的小身体,成为了激发小鸭捕食的天性的强大诱惑。随着雏鸭渐渐长到能够得着透明盒子里的小鹦鹉,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小鹦鹉死在了透明盒子的外面,小翅膀全部淤血和渗血,应该是小鸭子主动捕食、甩食的结果。小鸭子只不过在施展它天性和本领而已。
不得不承认是我自己疏忽大意,轻看了物种间的独特之处,用自以为是的思维埋下了隐患,最后造孽了。让我后怕的是,这样的思维被一些成人用在了教育幼儿的方式上。 记得罗老师说过孩子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孩子们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节奏。在成年人的眼中孩子的不恰当、不合适行为,可能正是它这个年龄段的特征,在纠正干预孩子们的行为之前,需要要想一想,是否为孩子做了妥善的安排?是否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孩子与我们之间的不同?在看清真相前,切忌任由自己的情绪来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