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四十岁的时候,抛弃了妻子、孩子,离家出走,你会不会觉得他脑抽!
一个男人,被朋友帮助,捡回性命,却插足朋友的家庭,最终以朋友的妻子自杀而收场;恶毒,惨忍,这些道德标签在他身上是不是都不够用!
一个男人,用尽后半生的时间追寻自己梦想,终于费尽心神,完成了一幅画作,证明自己是天才,却又将画付之一炬,是不是傻得可以!
这就是毛姆在这本书里所创造的人物: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这是一个从平庸到伟大缓慢展开的画卷。
跟随作者的娓娓阐述,认识斯特里克兰德的过程,一环扣一环,你以为已经到了这个人的底限了,没有想到,他做人下面还有深沟,而你以为这个人就这样了,他的身上又发出迷之光辉。
当然,书中也有作者对这个主人公的不喜与批判,但也毫不掩藏着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敬佩,“伟大”时不时就会成为主人公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作者与斯特里克兰德的接触次数有限,前两次是直接对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作者只能听别人转述。但就是这有限的片段,梳理成一条线,最终描摹出这位证券经济人到艺术家,从平庸到伟大的历程。
初次接触:
作者以参加家宴的机会,通过爱好艺术的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见到了这位证券经济人;当时,作者对他的印象“他的样子看上去很平庸”。
而后,故事便开始了第一步的转折,这位平庸的证券经济人,抛弃了妻子,孩子,不管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生自灭。
对于这一部分,作者除向这位经济人太太表示同情外,费尽笔墨对这位妻子及妻子姐姐、姐夫的描写,也侧面反映出这位经济人生活本身枯燥与乏味。
之后,便有了作者与斯特里克兰德直接对话,而针对作者的道德审判,斯特里克兰德说“我养活了她十七年了。她为什么不能换换位,养活自己呢?“
“你认为我还会做一次傻子,为了一个女人再付出我曾经付出过的吗?”
完全与一个男人的责任背道而驰,再怎样的理由,也掩盖不了他的绝情。但是,也是从这次接触,可窥见这位证券经济人奔向艺术创作的决绝。
相处时光:
斯特里克兰德找到了自己属意的生活,且脾气暴躁,生活拮据而又邋遢;可是,他却没有抱怨。通过德克这位共同的朋友,作者与这位曾经的证券经济人,现在的画家重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画家得到了德克的妻子布兰奇,却又离开了她,布兰奇自杀身亡。这把读者的愤怒情绪逼压到最高点。
原先如果对他的处境有那么一丝同情的话,此刻,只能把他与毒蛇划为同类。事件的结尾:一幅布兰奇的裸体画像,这位画家赠送给了德克,把他从这场变故中拯救出来。
而后,便又有了一次,作者与这位画家的直接对话;而正是这次对话,让读者不仅看出这位画家对艺术创作的痴迷,也把读者原先的认知进行了反转;他说,“她对我什么也不关心,只想让我为她所有。”“她愿意为我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件我需要的东西除外,那就是让我独自待着。”
怎么会由“满怀愤怒”就变成了“万分同情”呢!
最后追述:
四处流浪的画家,终于找到了最为惬意的创作之地,塔希提岛。
在这里,他完全自由,被所有人接受,并再次成家;从这次结婚事件也可以看出,所有的前提,便是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画作的创作之中。对于这一位妻子阿塔,他说:“我想从一个女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她都给我了。”所以,当他身患疾病,想再次独自离开这个家的时候,阿塔肯求他留下,这一次画家没有决绝。
此时,这个画家已经不再是以前大家看见的样子。
他不再抛弃妻子;
他会给来看病的医生画作;
他已身患绝症,依然镇定自若;
他最后精心创作的画作,竟然能使一位医生的灵魂震颤,从内心里称赞他为天才,而他却将它付之一炬。
其实,在画家的内心里,有着自己的道德标尺。
在书的最初部分,作者说:“渴望别人认可也许是文明人根深蒂固的本能。”可这却未曾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看到一毫;他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所在的社会格格不入。
他的目标单一,环境多变,却安之若素;看似荒诞不经,却能开疆拓土,在创作上自成格局,最终寻找到人类最初的美与恶;他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战士,在通向艺术殿堂的这条路上,忠诚于内心的信念,披襟斩棘,勇敢无畏,最终战胜他自己的“恶魔”,到达自己的殿堂。
而你看见了他所有战斗过程;此时,你已经忘记最初的那个证券经济人,只认识这位天才画家;为他惋惜,终也会毫不吝啬地夸赞他是如此伟大。
书里面,有许多对于人性、人生、命运的描写,很具体到位的评论;也有针对婚姻,爱情,友情的立意,能引起读者各方面的共鸣。
整本书会让人感觉:你曾走过的路,你想要说的话,都在作者的笔端流泻下来,让你念念不忘,反复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