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天赋吗?
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天赋
如何塑造自己的天赋
怎样使自己的画脱颖而出
从平庸的画到优秀的画最佳的策略
如何学习优秀的画家
怎样成为优秀的高手
什么是自我优秀的最佳方法
额外赠送
为什么学霸玩的比你嗨,画的比你好
如何制定百分百的目标
引言
曾经的我也会因为画不好而苦恼、而伤心,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这条路,而开始绝望。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让人觉得自己不适合画画,极度不自信。
现在我对之前的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为我在这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当中,发现了很多“伪概念”。它严重束缚了我们对自己“天赋”的发现。
而所有的转变都来自于我在过去几年学会的一个重要能力—重新去定义之前别人给我们的概念,那些没有感受、没有体验、没有正确认知的概念,感受是画画的生命。
拥有正确的概念,才可以帮你画出自己想要的画面,学会如何理解这些概念的新的含义,并运用用它,则是成为高手的捷径。
在过去几年里,我每天都对一些画画的概念,重新定义,让自己更好的去理解每个概念,培养自己成为一个高手。
经过长期的践行之后,从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我总结了许多有用,且直接的方法—这些“正确的方法”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成为绘画高手,因为思维和行为的转变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而这本书的目标,是让大家花几个小时,就能获得并学习那些艺术家的画画思维模式。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为大家准备的是:
如何建立自己对高手的概念
怎样使自己的画面在大众画面中脱颖而出
什么是从平庸画面通往优秀画面的最佳策略
如何从比自己优秀的人那里得到画画的经验
如何成为高手
什么是成为高手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通过新概念完成零基础逆袭
…………
这些内容能让你在短期内进行概念思维上的升级,但是转变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也许会很痛苦,你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变化。然而,这也说明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通往高手的路上,并不拥挤。
打开这本书,你就已经胜过了身边80%的人,读完这本书,你就是超过90%的人,读完还思考了,你就会超过身边95%的人,思考并践行了,你就是那1%。
有一点需要提醒你,成长的路上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耐心。所以,你必须培养“只字不差地阅读”能力。
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有着略读、扫读这些错误习惯,这些能力看似快速省时,但对自己重新理解概念危害极大。还因为教育考试的原因,只为了画而画,甚至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在每章的结尾留下了若干个思考题,你可以在社群与大家交流;讨论,相信我,你会产生巨大的感悟。
希望这本册子可以成为你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从今天开始,让自己成为那个高手。
广利
2018年5月22日于北京
你真的理解了天赋这个词吗
作为《高手圣经》的第一篇,理所当然地要讲下什么是高手。
可是我想通过这一篇,先来和大家聊一下更源头的问题——
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天赋”这个词?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思考:你是如何理解“天赋”的?
我们对天赋的印象,其实大部分来源于别人的“反馈”。而直接理解这些信息的能力,就是我对概念的认知。因为在画画的环境中,你很少能有时间,理性的去思考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你只能通过老师和同学去比,来试图理解你接收到的反馈,比如你画画的时候,比旁边的同学画的差,老师说你手很笨,你就会本能的认为自己没有天赋。
当老师一直在重复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自己手太笨,是没天赋的表现。虽然用直觉思维处理这个问题的效率很高,但是这也买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你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跳过深入思考问题的原因,直接获得结论,可能自己真的没有天赋,以后画画的时候,就更加不会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只会让自己畏手畏脚,画不好。
你不但对天赋的认知有问题,还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错误的标签。如果你再遇到几次老师这样的评价,可能就因此放弃了自己一直热爱的画画,是不是想想就觉得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直觉的判断深信不疑。从此,你对自己的印象就变成了“我一动笔就画不好”、“我没有天赋”。而这个现象,正是阻挠我们成为高手的真正屏障。
现在,我们对“天赋”到底是什么?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那么接下来就是回答哪个更源头的问题——你真的知道“天赋”的概念吗?获得反馈,解读反馈,这个过程在我们的教与学中无时无刻不在循环,那么你又如何确定自己的天赋,是正确的解读呢?也许,你一直不知道何为天赋,也许你从来没有思考过天赋的定义。
那么,你会如何去定义自己的天赋?有?还是没有?你不那么确定了?
那么你到底是有画画的天赋,还是没有天赋呢?
从前我在老师的批评下,和同学的比较下,我也觉得自己是个没天赋的孩子,直道有一天,我发现“老师们”有时候他们的概念解释起来是有误解,也就是我说的“伪概念”,那时候开始,我就不断学习、看书,重新去定义这些概念,比如“天赋”。
乔西•维茨金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阐述了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整体理论”讲学习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种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整体理论型的孩子倾向于使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失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
“整体理论”型的父母或者老师倾向于这种做法,成功时告诉孩子做的很好,而失败时则告诉孩子,他并不擅长这件事,对努力过程只字不提,最终导致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拿手的科目上,对于难一点的课程绕道走。
而“渐进理论”也可称为“学习理论”,该理论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点才是”,他们更倾向于这种想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零基础也能成为高手。
学习理论型的父母或者老师则更注重学习过程,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并认为只要努力,任何事都能做好。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老师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这个自建的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
如果我们相信了天赋论、基因理论,当人们假设天才在确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时,这种假设会指向一些决定和行动。
于是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人们认为这个没基础、手笨的孩子,绝对成不了一个出色的画家或者设计师。
另一方面,当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并且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时,最终会比那些被告诉永远不要去尝试的孩子,能够更快速厎提升他们的能力。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来源于“正确的练习”。《刻意练习》的作者著名的心理学家艾莉•克森说:“对于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人生不设限才能最终遇到更优秀的自己。
人生不设限,打破思维里的墙,相信别惹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可以,暂时没做到,可能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是时间还没积累够,持续刻意练习,一定会有掌握的那一天。
一旦你假定人们的某种才华是天生的的东西,假如你不具备天生的画画才华,你就不会怀揣着当应优秀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的梦想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那就别想从事那些需要付出大量艰苦卓绝努力的工作。
因此,正确认识自己,至关重要,你需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多观察自己,而不是单单通过收集别人的反馈来形成对自己有可能是错误的印象。
在读下一篇之前,你需要花时间深思—
1、你对自己有哪些错误的认知?
2、这些错误的认知是如何让形成的?
3、如何避免再次误判别人给你的反馈?
4、以及真实的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在上一篇文章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天赋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们对自己设限太多,这些都是源自于自己对一些概念的错误认知,而这些错误认知,正是源于大家对自己的不了解。甚至别人的反馈,也有可能会让我们对自己形成错误的印象。比如当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老师会在后面说你这没画好,那个地方再改改,而且语气很不耐烦,你也许会通过“直觉思维”产生这样的联想:
1、“是不是我真的画不好”
2、“是不是我画的真的很差”
3、“我可能在画画方面无可救药了”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进行这样的联想,并对自己的直觉的推论深信不疑——因为它看起来有理有据,甚至还很有逻辑。如果你看不出来这三条推论的问题出在哪里,或者你平时也会有类似的想法,那要小心了,因为你已经掉进第二个判断陷阱。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基本归因谬误:
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倾向于归因于个人因素,觉得自己画不好、没天赋是事实,而忽略方式方法的重要性,过度纠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行为。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以及美好的心情,去在意别人的想法。
现在你应该发现了,我们这两次讨论的主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这章的概念是建立在之前的概念之上的,就像建房子需要打地基,要先将根基打稳了,才有可能建成摩天大楼——
只有当你正确认知别人所谓的天才,不过是别人的一种错误评判之后,你才可能真正拥有自信,探索方法。否则,你只能任由别人的评判来左右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经历:
•画不好,是因为自己笨
•画不好,是因为自己基础不好
•画之前就觉得自己肯定画不好
•今天画不好,就买大量书,但还是画不好
•我也努力过呀!但就是画不好
•“等我……的时候,我就会……”或者“等我……我就………”
你可能看到规律了,这些想法都有一个共性——质疑自己,或者进一步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转换。比如第一条,本质上是质疑自己,害怕自己不适合画画这个专业,但其实是我们放弃了探索使自己画好的方法的借口。
当你真正探索正确的方法的时候,并对方法有一个前所未有的认知高度时,你会惊讶于随之而来的惊讶与喜悦。我相信,这样的道理你一定听过百遍有余,但真理就是这样朴素。
所以,画得好也好,画不好也罢,你需要去做的是寻找正确的方法……使自己进步的方法。质疑自己,只会让你越拉越画不好,这也有一次验证了认知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如果你不知道方法的重要性,你怎么才能画好?如果连这个问题你都没有意识到,就更不用期待自己能画好了。
而自信的核心,其实就是相信正确的方法——
笃信自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让自己画好的方法。
请逐字反复阅读这句话,直到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你离高手已经不远了。
正确的方法,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每个人对于它的定义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想要学习知识或者获得一个能力,首要任务是理解它的定义,因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不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而一个好的定义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清晰2、有指导意义
比如造型艺术的目的是:就是创造有美感的形象艺术,要通过创造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我尝试在网上搜索“绘画的正确方法”,但并没找到一款特合适的方式,能清晰的指导我们画出具有感受和生命力的绘画。为了不让你混淆,几只记住最清晰的概念,我把正确的方法定义为:
所谓的正确的方法,指的是能直接快速地捕捉自己对对象整体的第一印象的方法,够简单够清晰,并具备指导意义。
当拥有正确的方法时,你就可以画出自己想要的优秀作品,是不是想想就觉得很美好?
因为画画无非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挑战,直到你拥有一张完整且优秀的作品,那是会给你带来自信和从容,还有快乐。
同理,在可以开始学习“正确的方法”之前,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定义,什么才是正确的“感受力”。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现摘抄如下:
柯罗写道:“寓真实于我们观察大自然时所得到的最初印象当中,这就是艺术美所在。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的时候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现实是艺术的一部分,感觉则是它的补充。首先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形,寻找色阶和色调的对比,寻找色彩的表现手法,并让一切服从你的感觉。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全部都是现实的。比如说,某个地方某一风景引人入胜,是我们为之感动,那就千万不要放弃赋予最初使我们叹赏的那种印象。唯有我们自己真正有所激动,我们的初衷才能感染别人”《中西画论选解》69页
当我们拥有了正确的“感受力”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的要求自己去表达。
那么,在下一篇文章正式展开来讲正确的方法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度思考——
1、你有没有正视过自己的感受?
2、有或没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任何感受都行,你可以尝试把它写下来和我交流?
塑造自己的正确方法
绝大多数人分不清“画出来”和“有感受的画出来”之间的区别,因为这两种情况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来没什么差别。
同样是画出一张完整的画面,他们的状态却是在不同的方向发展,同学A的状态是在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受,而同学B则是一味的追求把对象画出来。
就像同样是看一个地方的风景,有些人就会感慨,哇!这地方真美,整个色调让人陶醉。而有些人看到的就是不就是一片树林吗?有什么好看的?
在外人看来,这两个人都在看一片树林,呈现出来的状态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看树林……但当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就会发现他们的状态其实相差甚远——
一个是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另一个却是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美的感受。而后者往往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常常欺骗自己,我就是不想去感受而已——
明明是感受力弱,但就是不肯承认,他们始终相信别人的感受力和他的“不想感受”是同一回事。
虽然这样想可以暂时带来快乐,但却抹杀了自己提高感受力的希望,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眼前的一切,而且还不能做任何改变……这实在太可怕了!
但是,既然我们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就一定有方法避免第二种情况的发生,而且不会太难。
希望你还记得,我们对正确方法的定义:能快速捕捉自己对对象整体的第一印象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有了第一个清晰的目标,你需要提醒自己——
即使在外人看来“有感受力的去看”和“没感受力的去看”没有任何差别,我们也必须挣扎着主动做选择,否则我们会被自己营造的假象迷惑而安于现状,不再进步……所以获得正确方法方法,我们主动做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从现在开始,注重自己的感受力的培养。
不论从生活的哪个维度来看,任何人都不应该忽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可偏偏就是有人选择麻木毫无感受。
这些都是画画的大忌,甚至可以说是画出好画的的根本大忌,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凡是在历史留名的画家,一定是表达自己感受最强烈的那些艺术家。
比如近代的梵•高,并不是因为他的话有多么的好,透视、虚实、空间这些表现,跟历史上的一些画家比,都是有瑕疵的,对他来说这些反而增添了他画面的拙味,而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驱,用自己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情绪,从而使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中国清代画家郑板桥,通过自己对投影于墙上的影子,来观察竹子。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这一理论正是通过感受真实的竹子,从自己胸中处理,最后通过手把自己的的感受表现出来,他把自己对真实的竹子于自己的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虽然事态没有严重到,没有好的感受力就画不好画的地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感受力的好坏对于我们画好一张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曾经有一个画的很好但没有感受力的朋友问我:
为什么大家都要求有感受力?画画不就是把对象画出来吗?我只是缺少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为什么没人看到我画的那么熟练,效果那么强烈吗?我当时的回答有些偏激,但道理还是一样。
画画就是那么现实,没有艺术感染力,谈你的能力有多强,就算你能力强,而缺少自己感受的表达,也是不能打动别人的。中国写实画家冷军说“感受力就是生产力”。
换位思考,你会主动去学习一个没有感受力的画家吗?在同等条件下,你会倾向于那个有感受力的,还是另一个只是画的快,但没有艺术感受力的人?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虽然我们只能被动的选择自己当下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注重自己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并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让培养自己的艺术感受力。
通过看莫奈的《草垛》系列和《鲁昂大教堂》系列,是能提高自己感受力的最立竿见影的。《草垛》不同天气、不同季节对同一地点的刻画,能让你快速感受到大师的感受的表达;《鲁昂大教堂》系列,对同一地点、同一天、不同时间段对大教堂的刻画,让你快速地掌握以前不怎么注意到的变化。这些画的变化,是很简单就能感受到的,只不过这是一项没人教过的技能。所以你也不必为之前不懂如何感受而气馁。也许这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只要稍加努力,我们就可以拥有感受力,并轻易超过人群中90%的人……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锻炼自己表达感受的能力呢?你一定听过这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画画,这句话可以改成——
用对的方法,比只教你画一个物体重要。
我们的目标不是只是教你画一张画,有可能是改变你对绘画艺术本质的认知,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你去拧一个螺丝,你找到一个螺丝刀,你觉得很好用了,可别人现在都是电动的,只有优化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作为初学者或有一定基础的学员来说,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方法。
换句话说,至少不能让自己错误的方法成为妨碍我们画出有感受力的话的障碍。
而正确的方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先花几分钟时间去感受整体对象的总体氛围
•用笔直接捕捉我们感受到的内容
感受整体对象的总体的氛围;指的是它的光影氛围、整体的色调、空间感受、整体的黑白灰关系、物体型的美、质感的感受等总体的印象。
用笔直接捕捉我们感受到的内容指的是:我们能用画笔直接而快速地抓住我们所画所要表达对象的第一印象。
他们之间属于表达要服从于感受,即只有先做到把第一印象保持好,才能有效地通过手里的笔把对象画出来。
说到这里,我大概能猜到你的想法,所以不得不引用李笑来老师讲句题外话:
“很多道理都是非常简单,但却至关重要。现实就是这样,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令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忽视的地步”。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优化方法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甚至还做不到掌握一种能画起一个单个物体的能力,就更不用谈表现自己的感受了。
所以,如果说读完文章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我在就知道了”,也许你可以想想,是不是自己之前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那么更详细厎探讨如何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之前,希望在社群里看到你,参与回答和讨论。(如果不在群里,添加我的私人微信IDwangguangli1026,注明来意,我会邀请你加入社群)。
1、你觉得你的感受力怎么样?
2、你对一片风景发出过感慨吗?
3、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让自己的画脱颖而出
首先,我们是不是在看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的时候,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哇!这幅画画的真好看,而且越看越喜欢。
如果这幅画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就不得不思考:它是如何形成的?就像我们之前用梵高的画,中国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来解释感受的重要性。这也同样可以从我们对这幅画发出的赞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找到答案。
远古时期,由于还未进化出高度发达的大脑,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线条吧物体的杏花出来,比如,在他们的眼里,一切物体只能通过简单的线条来表达——都是平面的而不具有立体感。
过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终于开始孕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学会了用立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眼前的世界。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技术的限制,人们并不能完全地表现出那种立体而真实的效果。
那时候的人类,只能用简单的线条和一些矿石颜料作画,那时候的画,没有亮面暗面、没有光感、没有体积、没有空间感受。可能由于认识不到的原因,导致了画不出具有里而真实的画面效果。
说白了,由于认识和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通过线画形的平涂式画法进行平面上的表达……
好在随着人们大脑的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和技术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高的认识和好的技术,来表达我们对对象的感受。但由于上万年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大部分人还是通过用线来表达简单的形的能力。
在长期发展中,我们还学会了更高级的技能——
通过明暗关系方法来表达立体感和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他首先打动你的是他高超的表现立体感、空间感的技术和对画面美感的表达,才使我们发出这样的赞叹。
这是因为我们在赞叹的时候,对他的高超技术与表达感受发出的感概,这画那么好看是怎么画出来的?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会产生这样的感想:这颜色用的真漂亮,这画的笔触太很松动,这画的构图很有感觉,这画形的处理很好看,表情画的真生动,空间感真强,画面的氛围很有感染力,天气的刻画真到位,画的很有力量感,画的真安静,画面的虚实真有韵味……
我们之前有详细探讨过这个概念:造型艺术就是创造有美感的形象艺术,要通过创造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好的画面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因为我们通过画面,读到了很多优秀画面应该有的特点:如漂亮的颜色,松动的笔触,有感觉的构图,好看的形,生动的表情,强烈的空间感,有感染力的氛围,真实的反映天气,有力量感,安静的画面,虚实的韵味……
现在你应该明白过来了,优秀的画面是有很多具有美感的元素组成的。而且在你没画之前,你应该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元素。
虽然拆开来分析不好,但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看到一幅画发出赞叹的时候,是不是和我们讲的这些元素相符呢?
但也不能否认:在我们刚刚接触到这些元素的时候,会觉得画画原来这么多技巧需要学习——
这对每个画画的人来说都是需要掌握的技巧,是自己的画面脱颖而出,所以与其只会赞叹,对于一个学画的人来说,我们更应该去学习优秀画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技巧,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新发现,来让自己的画面也一样得到别人的赞叹。
在上周的讨论中,我们除了明白“正确的方法和感受力”的重要性”,我们还理解了一个新概念——用对的方法,比只会画一个物体重要。
我们学习这些画面的构成元素的目的无它:这些元素和技巧不能成为妨碍我们表达具有美感的画面,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甚至应该利用这些元素让自己的画面脱颖而出。
那么结合今天的发现,即人们通过画面来表现它对这些元素的运用,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解锁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的能力——
你要表达的画面,让你的技巧和这些元素来帮你完成。
就像一张优秀的画面会自带“作者的感受力”以及“高超的技巧”一样,而这些元素,会让你的画面更加让人赞叹不已。
这两种能力搭配在一起会让你的画面,发挥他们最大的能量。比如说作者的感受力会让人看到画面发出强烈的感受从而发出赞叹,而高超的技巧运用,会使别人对你的画面产生强烈的愿望,并思考这是怎么画出来的……
所以,要想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第一印象,你要仔细认真的去分析每一个元素背后的技巧,然后根据你的感受进行运用。
当然要提醒你的是——这两种能力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
你必须要想清楚,一副好的优秀的画面,是怎样让人发出赞叹的。
然后当你去表达第一印象的时候,你需要想清楚:什么样的技巧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第一印象。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的去联系感受力和自己的技巧,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对表达自己的感受会越来越轻松。
因为每次技巧的提高都会先帮你提深表大感受的能力,你要做的只剩下等别人的赞赏而已……
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里,我会与你深入探讨对的方法,轻松应对画画时出现的问题,画出一副优秀高质量的话等等。
而对于未来这些主题的理解和实践,建立在你对之前概念的掌握,因为他们相辅相成,举个例子,如果你还没有足够的感受力,将如何让通过哪些元素和技巧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而如果连感受力都还没过关,就不要想着自己能建立优秀且高质量的话了吧。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担心,总归还是会有办法。
从平庸的画通往优秀的画的策略
你也许略有耳闻:
现今的美术教育,大多是“套路教学”(程式化,像数学公式一样,背模版)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一直在这个“套路教学”的圈子里打转,那么你的能力也差不多在这个水平线上。再进一步思考,你可能会发现,我们这里说的“套路教学”,除了能力和思路以外,还包括那些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的部分。
你是没办法准确厎给自己的“眼界”和“能力”打分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你被大环境套路教学和习惯所影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
举个例子:你可能并不知道,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下画画,你也会慢慢的被“传染”成一个套路画的学生。因为随着这跟这个环境在一起时间久以后,你对“套路化教学”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比如:每当你想买一本书时,即便你觉得这本书并不是很理想,也会因为看到大家都买了这本书,而开始摇摆自己的立场……
我们现在的大环境,其实都在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我。至于影响是好是坏,就得靠我们自己去判断了——因为每个人心中好画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这里和你分享一段我很早以前看到的一段话:
“眼界的高低决定画面,你看什么样的画,就会画什么样的画。所以好画有好的眼界决定,眼界低只会教你按套路去画,因为他们心里想的是轻松教、轻松学……而眼界高的人却会感染你如何让去欣赏一副优秀的画,从而使你取得进步”。
在这里我们不谈对错,只是把事实列出来。
如果你想把自己套路化,就去看些套路的书。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眼界,就应该尝试去看艺术性很强的大师作品……
真的很简单,不是吗?
我很早就想清楚了一件事:这世界优秀的艺术家太多了,你只需要向他们取经就可以了。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来说,从平庸的画通向优秀的画的最佳策略,早就摆好在眼前了——
寻找那些已经拥有你想要画出的画面的那些艺术家,然后向他们学习。
因为这些人已经画出了你想要的画,有你先要画面的方法,而你只需要沿着他们留下的脚印,就迟早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另外,这些优秀艺术家的能力和方法以及他们画面自带的美感,逼着你向他们靠近,当你在想让自己套路化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那些患真的不适合提高自己的眼界,不能再去看了……
当你手机里储存的图片,都是大师作品的时候,你的眼界自然就提高了,感受力也会提高,审美也就提高了……
当你身边围绕的都是高质量的作品之后,你还会为自己画的平庸找借口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画的好的人会画的越来越好,因为“眼界”的高低真的很重要。
自从明白了这个从平庸通向优秀画面的最佳策略之后,我一直秉承着多看好画的原则,与此同时,我没能理解身边的人为什像我这样做的人这么少。
后来我把这个方法告诉别人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其实大家不是不想看大师的画,而且恰恰相反,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
我只是为了考试或者爱好而已。
结合个人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发现很多人脑海中都存在3个错误的观念:
错误观念一:看了也看不懂
错误观念二:不需要太专业,我又不当艺术家
错误观念三:大师的画根本学不会
这些观念看似不难改变,但他们已经在大多数人的思想里扎根了。
如果能将这三个错误的观念从自己的脑海中成功剔除,你就可以开始有效的学习大师了……
在开始探讨他们为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如何将它们从脑海中剔除之前,我想先听听——
你又想优秀大师学习吗?你是如何学习的?
希望能和你探讨
向优秀大师学习
因为相信“向优秀大师学习”是从平庸通往优秀的最佳策略,在故去几年里我一直秉承多看好画的原则。
虽然这听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真正这样去做的人少之又少。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很少有人会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刻意的去打磨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也是阻碍人们与优秀大师学习的门槛,在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存在这三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一:看了也看不懂
错误观念二:不需要太专业,我又不当艺术家
错误观念三:大师的画根本学不会
每当你想要去看优秀大师的画的时候都会被这些观念影响,最后望而却步……
现在,你看清楚了束缚自己的枷锁是什么了吧!
即使你发现自己连中三枪也不必紧张,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从自己的脑海中剔除。
在纠正这些错的概念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答一个更根源的问题,那些错误的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我有一个学生(在这里用“***”替代它的名字),画的也不错,思路也比较清晰,表达能力也不错,整体来说,算是个基础不错的学生。
由于他早期基础上的优势,在同学们之间都是一个好的榜样,老师也经常表扬他,同学也经常向他请教。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能考个好大学,在画的过程中他自己也觉得状态不错。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因为基础不错,除了自己的画,谁的画他都看不上,也不去寻找使自己进步的方法,不去寻找优秀的范本,画不出来就发脾气,不去思考问题的根源,时间一长,他就变得越来越浮躁,最后终于画不出来了。
“***”那段时间很郁闷,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刚开始画的挺好的,可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像不会画画了一样,而且是越画越差,越差越不会画。
后来偶然和另外一个老师聊起这件事,我们才知道,其实是因为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有范本的能力,失去了方向性的指导。
“***”的是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很好厎证实了这个我们熟知的道理——
一个人画的再好,也不能在画的过程中有任何懈怠,而经常在思维上的懈怠,是导致手表大堕落的开始。
我把这个叫做“思维上的懒惰”,指的是虽然我们的手在不断的画,但人的思考已经开始停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手不动脑”——
因为具有了“思维上的懒惰”之后,所以不会去思考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的,自己的手怎画才能更靠近优秀大师的感觉,因为“思维上的懒惰”自己的眼睛也开始不集中,而导致画面表达混乱。
我们再回顾一下那三个阻碍我们和优秀大师学习的三个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一:看了也看不懂
错误观念二:不需要太专业,我又不当艺术家
错误观念三:优秀大师根本学不会
现在,我想你应该明白了,问题其实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这些观念存在的根源是因为:你自己的思维“思维懒惰”造成的,你也是这样去做的。
不信你可以试着回想看看,自己对这优秀大师的画就停止了思考。当遇到点难度,就会想我不需要太专业,又不当艺术家,一说向大师学习就说自己学不会的经历?
就像“思维懒惰”所揭示的一样,一根开始出现思维懒惰的时候,他的头脑是看不到一副优秀画面的蓝图的;一个人思维谰都的时候,他的手指是不听使唤地在纸上乱画。
而因为“优秀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是随着你的眼界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加强的——如果你选择了思维懒惰,那么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对高眼界、高质量画面的要求,你也就不可能画出好的画面了……
当你去接触那些真正“优秀大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很好学,并且只要你善于思考,你甚至还会发现——他们真的是掌握了真正绘画技巧的大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滋养你的艺术修养。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逆光在这里听我讲是没有用的,你真的得去践行,去接触“优秀的大师”的画,去向他们学习。
另外,我也知道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想要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并不容易。
但就像“失败”其实是“暂时的不成功”以及“以及不喜欢”只是“暂时没喜欢上”,如果一开始没有办法将它们直接从自己大脑剔除,你可以现场试用新的观念去替代旧的——
新的观念一:大师的画我能看懂
新的观念二:我不当艺术家,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味
新的观念三:优秀大师我能学会大的技巧
等你接受并践行了新观念,就像我一样,把之前那几个错误、有毒的观念,从自己的字典里删除吧。
没错!“向优秀大师学习”这件事情需要从自己做起,只要你先改变,才有可能纠正错误观念,向那些大师学习,那么作为起点——
1、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大师的时候,是不是有过“思维懒惰”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思考过大师游戏的地方到底在哪儿?
2、你为什么会产生“思维上的懒惰”?
3、你准备怎么克服它们?
相信我把它写下来,再把它们写下来的过程中,你就是在主动剔除那些有毒的观念了。
怎样成为优秀的高手
对于“向优秀大师学习”这件事来说,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存在以下几个观念——
错误观念一:看了也看不懂
错误观念二:不需要太专业,我又不当艺术家
错误观念三:优秀大师根本学不会
这三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直接造成了他们不愿意向优秀大师学习。我们之所以能把他们总结出来,就是因为我曾经也很不愿意去跟优秀大师学习……
而问题的根源,解释起来并不困难——
我曾经就是那么想的,也是那样做的。
那时的我,自认为画的不错,大多数时候都不愿意去看优秀的画,在态度上多少会有些傲慢的同时,我还很不愿意花精力去看大师作品,即便我有那么多的资源。
因为我心里想的都是:
“为什么要去学习”
“学他,还不如多花时间多画几张”
所以,当面对优秀的作品时,我也会非常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心里所想的,直接用在自己的学习上。结果就是,我觉得学习优秀作品:没营养,没价值,浪费时间。
直到后来经过一次偶然事件,我才终于发觉——问题似乎处在了自己身上!
这是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你看什么样的画,你就会画出什么样的画面效果,就像“思维惰性”一样,你开始懈怠了,那也就画不出好画了。
一份认真学习过优秀的大师作品的人,是不会有“思维惰性”的概念的,一个愿意向大师学习的人,也绝对不会认为“向优秀大师学习是没有用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当你心里所想的,行动表现出来的,都是:没营养、没价值、浪费时间。那你怎么能够要求自己对学习耐心、主动、思考呢?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画出优秀的画,就要向优秀作品学习。如果你想想很多优秀的人学习,那么你自己先要学会耐心。
你一定早就已经发现了——“画出优秀的画的最佳策略,即“向优秀大师学习”。其实本质上也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耐心学习的人。
除了从那三条标准做起以外,还有其他朴素道理需要你开始思考。
注:在阅读下来的列表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回想自己以往的经历,寻找真实案例。
画出优秀的画
1、不一定是专业的人,专业的人画的不一定好
2、世界上还有很对优秀艺术家,可以向他们学习
3、愿意向优秀作品学习
4、从来都不停止思考
5、非常乐于分析好的作品优秀之处
6、在学习过程中从不急功近利
7、在任何时候都在思考怎样画出更优秀的画
8、在学习大师时能够理性分析优秀画面的构成元素
9、在获得一定能力之后从不骄傲
10、始终让自己白痴耐心、主动学习的状态
(有待继续补充)
如果每一条你都认真地读进去了,并且还有实际例子作为作为支撑,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其实在刚才阅读的过程中,你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优秀”的人了。
因为你做出了一个主动选择,即拥有一个多有想成为高手的人都有的共同点——上进心
现在你应该更加清楚了吧?“做一个画画高手”和“向优秀大师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只要做好其一,就也能在另一方面越做越好。
如果觉得自己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变成高手,我可以先提供一个向他们学习的方法……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向优秀大师学习,你总找不到切入点,可就是觉得画的好。
比如“当你看到一幅感动自己的画时,总会不停的多打量几眼,并感叹画的太好看了。再比如,当你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时,你就会想这是怎么画出来的,你对这个画法会有一个强烈想知道的愿望,再再比如:当你看到一幅好的油画的时候,你会感叹,这颜色画的真漂亮……
当你发出这样的疑问和感叹的时候,你就会去思考,这些漂亮的颜色,他的画法,画的好的地方,我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去呢?即便你可能当时可能并画不出来。
这都是因为你还没有深刻体会他画画的步骤以及思考问题的思路。
就像之前,虽然我不懂得怎样让自己画出优秀的作品,但我有一颗要好好提高自己画集合眼界的“上进心”,所以当我向某个优秀大师学习他的画画技巧和思考问题的思路时,我不但能看出他的优秀之处,甚至已经开始把他优秀的地方移到自己的画面中来……
跟优秀大师学习也是这个道理——上进心是你向他学习的通道,有了这个通道,你就可以不断的在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知识。
优秀作品甚至会不断提高你的眼界,并源源不断地解决你画画时所缺失的优秀品质。而这一切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优秀的品质是所有高手所共同追求的。
什么样的眼界,就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所以在你剔除掉那些错误观念,并主动选择做一个“上进”的人之后,就不必再畏惧自己看不懂优秀大师的作品了。
因为你已经具备了分析并运用他优秀品质的认知。
那么,我想知道除了刚刚列举的几条特质意外,在你看来——
画出优秀的画还有哪些特质?(当然,你也可以展开来讲其中任意一条)再给出你的答案的同时,最好能够附上实例。
最有效的成为高手的方法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需要大量的看书,于是我用了我大部分的积蓄,买了很多书——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我想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立即去执行并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个念头让我看着手里的一大推书,好无头绪,然后我就开始东看看西看看,希望能让自己有一个突破。
这个想法我总共维持了一年,我决定放弃它,停止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涉猎的范围太过于宽泛,没有去专攻一个点。
虽然我也有改变,但总感觉在教学的过程中,导致思路混乱。
比如我在讲一些绘画理论的时候,不能把一个主题讲透、讲明白,甚至出现了蒙混学生的嫌疑,后来我就发现,自己应该去思考每个概念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伪概念”的由来。
在每次讲完一些概念的时候,我总睡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我总是讲不透、讲不清楚一个概念。
1、讲五大调子的时候,却从来不知道这是造型艺术的基本手段
2、讲透视的时候,从来不会将这其实是一种观察空间的观察方法
3、讲形象只会讲画像就可以了,从来不会去思考像背后的原因
这些问题其实都只提出一个这样的概念,而忽视了概念背后的本质和运用方法。但是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提及或映射了这样一个观念——
我没有去深究里面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本质。
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每个概念背后都是一扇通往优秀的一扇门。我们要去深刻理解每一个基础概念背后真正的意义。
因为这是一个很多人画了十年、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有的这个意识。
但是后来我自己琢磨了半天,也和一起共事的老师讨论。
那每个概念背后真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都在强调概念,但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和大家讨论过——
什么是“概念背后的含义”。
而“概念背后的真正含义”理解的缺失,跟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有关,如果没有对一个概念去体验过、感知过,只是背下来,你是不可能体会到一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深度的……
我第一次意识到“伪概念”这个概念是在三年前,那时候我就决定,我要花时间去解决每一个概念背后的真正含义。
比如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每个概念背后的深层含义,天真的以为只要知道这个概念的存在就行,不需要去深究,(很显然,那时的我也不知道每个概念名称背后真正的含义)。
活来改变的过程很长,也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就不累述了。不过必须要提到的是我改变的原因:当我看了很多书以后,我发现我陷入了一个怪圈,别人所说的概念的含义可能和我所想的含义会有差别,且是理解深度上的差别。
好在当时有个好朋友喜欢和我讨论,我不断的去听他所理解的每个概念的含义,然后去深思,他所理解的跟我所理解的同一概念有什么偏差。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不足为奇,不过值得称赞的是:每当我重新理解好一个概念的时候,我都会兴奋不已,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且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体验每一个词背后的深层含义。
而作为发现“伪概念”的回报,我发现自己渐渐成长为一个能把问题讲透的优秀老师。
在这个阶段,我对于大多数“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也很简单的。
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提升自己对每一个基础概念的理解。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我们从小理解的概念,你现在要把它推翻,再重新建立和完善起来,简直就是一次自我革命。
这就像你知道某个词的意思,但你不知道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而你就要去体验这个概念的深层含义,而不只是简单的概念上的认知。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一些概念,但从来没有去亲身体验过一样……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能体验到,然并卵,因为只有你能体验到,学生不会,那也只是徒劳。
如果你画不出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我想可能他这辈子也体会不出来那是什么?所以当你说一个概念的时候,学生总会说:老师我真的看不出来。
在这第二阶段,我开始着重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自己画画的表达能力,除了大量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花时间和金钱向大咖们学习,向他们取经。
他们给了我很多建议,以及很多当时听起来似懂非懂的概念,比如:一定要直接点,直接去捕捉对象给你的第一感受(印象)等等。
我在这个阶段的成长很缓慢,原因我想你也能够猜到——新的知识要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付出很多金钱之外的努力。
因为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深刻解读不像泛读一样,即使你告诉别人看了那么多书,也无济于事。
它需要我们为之刻意练习,才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真正的深度。
这也是我对“伪概念”的新的领悟——
愿意花金钱、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
这就像看画,你是不可能看完一张画以后立马就得到改变的,除了支付购买画册的金钱以外,你还需要花大量的脑力吧大师的优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然后你还要等上一段时间,让这些知识在你的大脑皮层形成回路,这样才算被你内化,成为你的一部分……
我对“伪概念”这个概念最近一次的升级,发生在最近几个月。回到开头我发现这个让我觉得有差别的问题上来: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充分体会一个概念,你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画面看起来有深度。
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我会发出“伪概念”这个概念了吧?
这也是我在第三个阶段的理解,以及我想与你分享的核心:所谓“概念背后的真正的含义”其实是——
愿意花金钱、花时间、花精力去体验每个概念背后的情感深度。
换句话说,就是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到成长上去。
这可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成长是不封顶的,你每天都应该在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所以这也是我在培训学生的时候一直强调的:看懂了不等于就会画”的想法。
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想法,也是我要提醒大家的:千万不要认为理解了概念,只要花时间、花金钱、花精力。就好不买了画册(花钱)拎回家(精力)就放在那里,看了优秀的作品也懂了一些技巧却不去练习,加入了课程就觉得自己懂了一样。
表面功夫做足了,然并卵。
你的花很长时间,以年为单位去持续地做一件事,这个时间真的会很长,甚至可以直接告诉自己,这是要做一辈子的事。
因为如果不把时间带入成长这个公式,你所谓的改变,真的有可能只是做表面功夫而已…………
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故事——
1、你做过哪些理解“概念”表面功夫?就只花了钱,或者投入了一些精力,而没有持续地去行动。
2、你做过哪些事,是真的理解一个概念?
希望能在社群看到你的想法。相信我,在记录他们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巨大感悟……
额外赠送
恭喜!
你完成了90%的人都没有完成的任务——做事有始有终,读完了所有文章。
希望你能通过新的概念认识,带来新的行动,行动最终会产生结果,最后帮你实现人生目标。
成功的道路上真的不拥挤,只是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投资自己,积累自己不断去和别人学习,不断践行。
介于你读完了所有文章,我十分佩服和看好你。因为多数人只会做白日梦,不去为自己的梦想付出行动——因此我再额外赠送你两篇文章作为知识加餐,希望早日可以在(***)看到你的身影。
广利
2018年5月25日北京
升级你的思考方式
很多学生会苦恼,为什么“学霸”基本不花时间学习,成绩反而比自己好?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同学也会苦恼,为什么那些之前画的不如自己好的同学,进步反而比自己更快?所以一个神奇的说法诞生了:他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平时没看他花多少时间写作业,考试前也不泡图书馆复习,成绩居然还是全校第二”。
“你看那个刚学不久的那哥们,才几个月啊!现在就画的那么好了”。
于是你心中产生了疑问:
“明明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工作,也比他们努力、用功,可结果就是不如别人画的好呢”?
指纠结于自己有多拼,就往往容易忽略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思考方式。
是的,就跟打篮球,玩撸啊撸,写作文一样,思考也有基本的原则和技巧。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原则,花再多的时间也无法提高效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才能像“学霸”和“进步神速的新手”那样有能力有效率呢?
根据学习和成长的特点,我总结了3点思考关键:
1、不要“机械化”你的任何行为
2、用旧知识去解释新事物
3、做事后总结
有很多行为是不需要我们通过思考就可以完成的。比如吃饭、喝水、刷牙、洗脸……
你现在一定不会去想“我们应该如何喝水才能喝的更爽”(希望不会),因为你已经熟练的不能再熟练了。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在出门后,觉得家里的门没有锁。因为锁门这个行为已经被你“机械化”了,你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它。
而除了锁门,盖瓶盖,系鞋带这类琐事,你还会“机械化”任何你反复做的事情,这看似节省了思考时间,但其实非常可怕的。
比如在刚开始学习画画的时候,,你会因为刚开始学习画画,而去认真的找形,上调子,但是过了几个月,你就会开始“机械”地完成画画这个动作。
当你把找形、上调子、塑造变成一种你熟练的事之后,你会把画画的行为变成“机械化”的动作。从认认真真找形变成大概差不多就行。
所以你总会在画完一张画的时候,觉得自己为什么就是画不出自己理想中的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去画画、思考、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因此,如果你想真正地学习一个知识或者技能,并不断提高你的掌握水平,就得让思考贯彻你的每一个行动。这样的方法很多。
1、“我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你需要真正提醒自己,不去机械化底完成那些真正需要思考的行为。
比如,我们知道,美术考试大部分科目都只有3小时,速写的时间更短,只有30分钟,而我们刚开始学画的时候完成一张画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打磨,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是能画出一张不错的作业的。
按照这个时间算,有的同学画一张画的时间长,有的同学画一张画的时间稍微短点,都是能很好的完成一张画的,但是,我们考试的时间只有3小时,以平时训练画一张画这样的低效率的方法,是不可能考出好成绩的,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学会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遇到问题怎么办?上网去搜。
要是实在不会,我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不断的改变思路,比如先简化自己的作画步骤,后来还是不满意,我就找表达方法和造型方式上的规律,作画时精神的专注程度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从三天完成一张画,最后用三个小时画完,做到大部分人做不出来的效果……
你看,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结果上的差距,如果一开始就满足于三天完成一张画的现状,并每天“机械”地画一张画,那将可能耗费更长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对于自己考试的能力还没有任何提高,因为每天都相当于在重复“锁门’。所以,不断思考我怎样才能做的更好非常重要。
请看下面这段话:
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摘自某度百科
这段话很短,读完不用十秒。
现在,再不回去重读的情况下,请你用自己的画解释一下,是不是因为刚刚没背下来感到有些困难?
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机械性”阅读只看表面意思,并不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而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用旧知识解释新事物。比如刚刚解释的“氛围”。我在读完后想起了一个看恐怖片的场景。
关着灯,屋里一片漆黑,就一个电视打开在那播放着恐怖片,房里特别安静,只听见电视里的各种恐怖的声音,突然一个朋友跳起来大叫一声,你看那边是什么,指着窗子的方向,这时一定会吓到一大推人。
看完这个恐怖片的场景,我学会了一定要在白天看恐怖片……不然总感觉窗子外面有人一样。
不过这就是为什么“学霸”可以做到过目不忘或者花更少的时间学习,却有更高的效率。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没听到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去联系之前学过的东西。
通过这个方法,他们甚至不用做笔记,也能把重点记得滚瓜烂熟。就像如果再让你去解释“氛围”,是不是感觉容易了许多?而且还能立马给出一个生动的例子。所以当下次再学习的时候,不妨多花些时间思考。先仔细阅读确认理解,在场是用旧知识解释新事物,让它在你的脑海中扎根。
不然单纯的阅读只能让你记住字面意思,并不能加深理解。
如果光是“不把行动机械化”和“善于联想能力”最多可以让自己不断有意识地思考,并牢记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这样真的难以提神真正提升自己。
而画画提神自己的真正奥秘就在于,你要把它画出来,并且去复盘总结。比如隔段时间就要去看看自己之前的画,把自己不足的地方提出来,总结好,并写下来。
除了能给自己提供一些成长的思路,还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这些画画的思路系统化地表达出来,加深对自己画画方法论的理解。
这其实也是在任何领域提高自身水平的核心——就像看完老师做示范结束以后,为刚才老师示范的视频再重复一遍,一边加深作画步骤的理解,也可以找到自己那方面的不足可以向老师学习。
总之要想快速提高和成长,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复盘方式,通过总结来沉淀自己。
比如,如果你想加深你对以上3个思考方式的理解,可以尝试在***中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和总结。
100%完成的目标制定法
随着2018年的到来,你是否制定了新年计划?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
“2018年的目标是搞定2017年那些原定于2016年完成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我2015年要完成2014年计划的诺言”。
你可以回想一下过去,2016年定下的目标有多少最后真正完成了,也许超过95%都早已遗忘了吧?
你有没有想过,你定目标的方法也许是错的……
从小我们就被叫到做人一定要有梦想,而实现梦想的方式就是不断给自己设定目标。
虽然设定目标哦对你来说一定不是件难事(希望如此),但实现目标却很难,而这件事的难度并不在于战胜自己的懒惰。
因为你在打游戏的时候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绝对不会偷懒,甚至还很勤奋——
本来说好的只打一盘,结果打了个通宵。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大多数人给自己设定目标的时候,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定什么”,但是却没有人真正教过我们“怎么定”。而且大部分市面上的理论却很笼统,且不具备实际操作性。是的,设定目标也讲究方法。
你一定对自己说过类似的话:
“今年要好好画画,真去考个好大学”,“我一定要认真解决画面上的问题”“这个月一定要努力,画出几张优秀的画”……
几个月后,你却发现自己可能考不上理想大学了,还有那么多问题没解决掉,一张好画也没有。
你非常生气,愧疚自己没有完成目标,同时也懊恼自己没动力。
突然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做什么都是那么地高效,觉得自己找到了解药,赶紧虚心请教。
“大神,怎么才能像你一样优秀呢?传授一下你的秘诀吧!”目标一定要具体,这样才能有动力”。
你如获至宝,赶紧回家把目标重新写了一遍:
“几年要好好画,争取考个美院”“我定要认真解决性的问题、画面黑白灰、空间、虚实等问题”“这个月一定要努力画出两张优秀的画”……
是不是幻想一下结局就瞬间有了动力?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你发现自己还是一个目标都没有完成。
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每当我们要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把结果带来的感觉提前透支。
美院、逆袭、优秀的画……给自己打鸡血的后果就是你还没开始就已经幻想到了终点。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像高潮了一样,而一但开始行动你就萎掉了。
因此,以上两种制定目标的模式都出现了问题。虽然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有实际操作性,但还是会让你自嗨。
他们都缺乏让你能够完成目标的关键性因素。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目标要具备3点关键性因素。
1、有清晰的结果
2、不能把结果带来的感觉提前透支
3、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
你可能会问,前两点不矛盾吗?
别急,听我解释。
一句话概括,目标其实就是:
“以结果为导向的周期性任务”
神马意思呢?把它分成三部分来看。
结果:
按照“大神”的建议,先把你的目标量化。比如把“考美院”变成“3小时完成一张画”、“解决问题”变成“理解好每一个概念”、“画两张优秀的画”变成“尽最大努力高质量完成每一张画”。
周期性任务:
这点非常重要,也是防止自嗨的关键,很多人在制定任务的时候很喜欢一上来就很猛,从来不健身,上来就推80公斤,你不放弃谁放弃?
当你的目标有了非常明确的结果后,你需要进行反推——
“想要达到这个结果,我需要做什么”?
然后把它从时间、数量两个维度,分解成你能承受的任务。如果你的目标是:3小时完成一张画,给自己一个时间范围,然后把完成一张画有规律地拆开。
比如(周解决作画步骤,作画思路)
2周=解决作画步骤,作画思路。
导向:结果要明确,但他只能作为一个方向。
当你确认完毕并把目标拆成周期性任务后,就不要再去幻想它了(否则你又要开始自嗨了)
比如当你确认好“只要坚持两周就能解决作画步骤,作画思路”就不要再去想自己会解决作画步骤和作画思路了。
你要做的只有一条: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做就可以了。
然后两周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作画步骤,作画思路竟然顺畅了许多。相信我,这个时候你再高潮要比还没开始做就自嗨要爽很多……
那么现在你知道了正确的制定目标的方法,最后我们在对比一下这三组目标:
今年要好好画,争取考个好大学
我一定要认真,解决画面上的问题
这个月一定要努力,画出几张优秀的画
今年要好好画,争取考上美院
我一定要认真解决性准、画面黑白灰、虚实等问题
这个月一定要努力画出两张优秀的画
考美院变成三个小时完成一张画
解决问题变成理解好每个概念
2张优秀的画变成尽最大的努力高质量完成每一张画
最后一组是不是可操作性更强一点,更让你有执行的动力,且看完后不会开始自嗨了?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以结果为导向的周期性任务。
对了,实验表明把目标明确厎写下来,要比只在脑海里想更有可能实现。你可以按照刚刚学会的套路,在***里分享一下你的新年目标。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