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妈妈哲学知行生学习的时候,我会让大家把《庄子》中那些三言两语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可以跟孩子讲的故事。很多人都行动起来了,大家反馈说孩子都特别喜欢庄子故事。事实上,可以这样“玩”的,不仅《庄子》,还有很多国学内容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进行。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故事、延伸和好玩的游戏延伸。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引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这件事,妈妈要先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审美。现在我们去书店,能看到大多数儿童读物都是“西方经典为主”“日韩为辅”,所以不管是给孩子的的选择还是学习方向,都应该更为宽泛一些。
那要怎样学习传统文化呢?怎样走出 “读“”背”的范围,在学习的输入上,让传统国学的内容以让孩子容易接受呢?怎样让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效输出,并成为加强孩子认知能力的有力支撑呢?
如果简要概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故事&古典作品长篇连载,另一类是诗词歌赋&老子、庄子、孟子、孔子、韩非子、墨子的小故事。这两类都可以化作故事,化作交流传递给孩子。
我一直提倡接地气的阅读,提倡小孩子通过故事,了解我们这块土地的思想源流和实际的困境,以及现实突破。像民间故事读本,中国神话读本,《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我会自己口述自己改编。因为小一点的孩子理解原文会有困难,而且,写给成年人的书,有不太适合小孩子的情节。但是我不爱给孩子们读儿童简版,很多简版,读起来也很生涩,远不如,我们白天预习了两章,然后化作自己的话,讲给孩子听,那么传神那么绘声绘色。
面也要发酵了,才能蒸出特别好的馒头来,妈妈自己读过了,再转述的时候,妈妈和孩子中间,不隔着文本了,而是故事通过妈妈的审美自由的流向孩子,这中间妈妈语气的惊叹、恐惧、波折、努力,等等叙述都是活生生的情感外化,那么比孩子听书,更有感染力。
中国历史人物也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丰富,特别的有营养。孔子的小故事好多啊,都镶嵌在论语中,有的特别可爱,比如君子远庖厨,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周梦蝶,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这些故事不要担心自己想不出来,你就关键词搜索一下,白天就备课完毕了,晚上讲给孩子听。自己有刷手机片刻的功夫,所谓的备课,也优先涵养了自己的身心。
既然我们会看格林童话,在看那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见,我们历史上真实人物的故事当然更有活力,而且都带有历史的碎片,将来有一天,孩子的自主阅读读到这些人物,他们会特别喜悦,因为他们童年的小故事中折射过来很多的亲切,让他们觉得熟稔,如逢故人。
转自渡渡鸟老师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