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笔记
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的内在想象,也就是内在意识,是镜像的关系。
而且,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是怎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的。同样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命运,就需要去认识、去改变你的内在意识。
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一样也是互为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人必须把自己的内在心灵,投射到外在关系中。这样一来,外在关系就像屏幕一样,投影出了一个人心灵的样子。通过这个投射,一个人才能看到他的心灵,并在关系中修炼自己。
01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那些能安住在小黑屋或完美房间的非凡灵魂,必然是已经在关系中得到过充分的淬炼。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回应,就是光。
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02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 “ 我 ” 、 “ 你 ” 和 “ 他 ” 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一个孩子6岁前的发展按照三种关系分成三个阶段:
一元关系阶段
时间是六个月前,这个阶段的婴儿处于共生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嗯身体上和心理上。
一元关系的境界,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例如恋爱中的女人会容易想,我不说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么,否则就是不爱我。这是恋爱中退行到共生期了,渴望自己和恋人合二为一。既然合二为一了,自然不用沟通就知道彼此想什么。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处于一元关系中的人,会忍不住去“剥削”、“掠夺”别人,就像婴儿“剥削”妈妈的乳汁一样。
二元关系阶段
二元关系阶段的时间是6-36个月,从五六个月开始,孩子陷入一种矛盾感觉,他一方面还是觉得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但同时又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他和妈妈是两个人。
心理学的各种发展阶段论中,涉及到的年龄都要看成一个大概数,而不是精确的数字。
等孩子学会说话后,孩子会特别急于表达“不”,这是孩子在划清界限,以捍卫自己的独立性。
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到差不多三岁时,会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孩子将三年来一直给予他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这种情况可以有很复杂的表达,我将它称为 “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 ,这也意味着,孩子内心中终于是“我与妈妈 两个人并存”的关系,因此进入了二元关系的世界。
真正能享受孤独的人,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他心里不虚。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 “ 控制 ” ,孩子和母亲在争夺,我的事谁说了算。妈妈很爱孩子,但觉得你什么都不会,得听我的。而孩子就要不断去闹事,争夺独立控制权,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强大,还是很需要妈妈。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三元关系阶段
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这时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
这个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说爱父母中的一个,恨父母中的另一个,可又发现,父母都是生养自己的人,所以不能完全“爱”或者完全“恨”,而要学习爱中有恨,恨中有爱。
谁都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
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而是要分享了。
当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时,那他就是处于三元关系中,这时父亲才可能在孩子心中成为一个中心。
当然,父亲可以通过他的力量和权势,强行成为家庭的权力中心,但那样做时,孩子只会将他视为敌人,而不会把父亲纳入到自己内心。
03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元世界里。可以说他几乎只有两种情感:愿望实现,他的自恋被满足,他就开心;愿望受挫,他的自恋被打击,他就难过。
也就是说,他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对别人他只能头脑上想着对别人好,但感受不到别人的感受,无法和别人共情。而且,他对别人好都建立在这是“我的人”的基础上,必须在对方听从他的意志的前提下。
虽然女孩一直在拒绝她,但女孩表现得很温柔,很尊重他,对他没有敌意,这让他感觉到:她不仅有独立意志,她还是好的、善意的。在你之外,别人有独立意志,同时还是好的、善意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得以在关系中进化的根本原因。
人们总说,诤友难得,就是因为诤友向你展现了独立意志,同时他又是真心对你好,这就让你明白世界上有其他中心存在。
当好妈妈和好孩子比较多,而坏妈妈和坏孩子比较少时,孩子就能完整地意识到好妈妈和坏妈妈是一回事,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一回事,妈妈和自己一样,都是有好有坏的。
当孩子能看到,在自己和父母的这个三元关系中,自己、母亲和父亲,都是有好有坏,但基本是善意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这就意味着,孩子真正进入到了三元关系的世界。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
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如果两个人的心灵都非常强大,也许就会是所谓的灵魂伴侣。
但是,二元关系张力太大,难以容纳其中的“坏”,所以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在一个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当在三元世界中不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然后可以归于二元关系,最终归于一元世界。
04三角化:关系中的权力游戏
我向你表达了一个不满。这个不满就是我们关系中的“坏”,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你还不能躲闪,那你必须要具备超高的本领,才能接住这把利剑。然后,你面临的问题就会是,是该把这把利剑还给我,还是你用高超的爱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东西。
关系中的“好”也一样。如果我把对你的好和爱直接地传递给你,你可能会被融化,而这也意味着,你的自我要消失,可你没做好自我消失而后两人合一的准备怎么办?
所以,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可以迂回绕弯了,可以分散力量了,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各种挑拨离间,或者复杂的三元关系争斗,也是因此而生,它是因为人的心灵不够强大所致。
她和继母都去找她父亲寻求支持。
这种时候,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
但是,这位父亲的做法,就违背了这两个原则:第一,他没有明确保护女儿的意识,而是惧怕妻子闹事太厉害,所以反而在这个三元关系中倾向于去压制女儿;第二,女儿也不好惹,于是他变成,在妻子面前说女儿坏话,在女儿面前说妻子坏话,但把自己说成了是一个“好人”。
所谓的“好人”就容易干这种事,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而是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坏”都是你们的
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三角化”。
朋友A,她有两个好友B和C,但B和C的关系一直很一般,后来俩人还彻底反目成仇了。然后A发现,B不理她了。她去问B怎么回事,B说你明明知道我和C绝交了,你还和C做朋友,那就是没把我当回事,我们的友谊到此为止。A觉得B真是莫名其妙,也觉得被她威胁了,于是干脆就和B不来往了。
A说,这是B的一贯为人风格,那就可以料想,B的世界会越来越小,她终究适合一元世界。
在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把三元关系中的三方变成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种角色,大家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迫害者,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为低下,并掠夺别人;
拯救者,也把别人看得低下,但他会去帮助对方;
受害者,认为自己低下,有时寻求被迫害,有时寻求被帮助。
怎样才能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呢?卡普曼认为的解决办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三角化游戏其实是貌似活在三元关系中,但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
05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我们大多数人会想活得简单、单纯一些,但你没办法一辈子都保持着单纯,你势必会发现,那些极力想单纯的人,都可能会遭遇各种伤害,而最终进入到复杂,真正的关键是在这份复杂中,你能否回归单纯。如果不能,那么可以说复杂没有淬炼你,而是吞没了你。
极端的冷漠,类似于绝望。而从渴望到绝望,其实藏着复杂的情感,如果看到这些情感,让它们真正活出来,就可以破除冷漠。答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大胆地去爱去恨,但这首先需要觉知。
二元关系很容易产生吞没感,这种感觉产生后,一个人就想从二元关系中逃走,去寻找一个第三方,来构建复杂的三元关系。
这是人性的必经之路,所以纯粹的爱情梦,总是会幻灭,痛苦总会产生,人总是要走向复杂,再回归单纯。我们需要对这个历程有一定的预期。
如果一个人没法收获一个好的二元关系,那么必然会一直处于一元关系的世界中,也就是他的世界只能有一个中心,或者是以他为中心“剥削”别人,或者是他被别人“剥削”
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心中的“好”,先需要把自己内心的“坏”,投射到二元关系中,而后又为了保护好的二元关系,而去把二元关系的“坏”,投射到三元关系的世界中。
但随着人性的成熟,先是能处理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坏”,接着又能更好地处理二元关系中的“坏”,最终能处理自己一个人的内心中的“坏”,而彻底整合了内心的“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