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年轻女性在家庭中作为妻子的角色有可能是引发很多网友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当前年轻女性理想的特质较之女性传统美德发生了矛盾与冲突。社会对于女性传统美德一直有一套标准,当然这套标准也不是固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过去三从四德逆来顺受的那些糟粕早就被遗弃掉了,甚至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都因为时代的进步变淡了,只不过对于女性顾全家庭、照顾子女、节制有度还有一定要求(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对于女性承担家务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是事实但转变需要时间),但实际上一些普遍的要求同样适合于男性,同样也适合于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家庭。婚姻也是契约的一种形式,本身就是对夫妻双方产生束缚的,因此为了维持这份带感情的契约,双方顾全家庭,节制自身,抚养子女并不是过份的要求,而是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有些网友认为经济薄弱才是造成自身受制于婚姻的说法,实在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结婚这件事在如今这个时代基本做到了自主与自由,只是选择结婚的动机各不相同罢了,不能归咎于婚姻这种形式吧。
说到这里,杨幂离婚可以进一步缩小为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望与婚姻家庭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一件极其稀松平常的事了,事业蒸蒸日上,无暇顾及家庭,双方不愿妥协,于是一拍两散。这样的剧情不要说是公众人物常见,就是吃瓜群众身边也不少见吧,这何以让网友们站队互喷?让粉丝们誓死捍卫偶像的人生呢?
我试着给这些网友们一个答案,那就是他们从一些人物身上抓取了自己最关注的特质,有些是特别欣赏、有些是特别厌恶,不论欣赏厌恶总是可以与自身建立起联系,于是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仿佛身临其境,反应轻的感同身受反应大的犹如同仇敌忾。比如杨幂身上可以找到为事业拼命、短期内财富以亿计算、为了自己的名利双收放弃家庭等,这些特质可以说是“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引得大家分列站队,互不示弱。
为什么我要用“人物”这个词,而不用“偶像”呢?大家是否记得去年两部大戏《我的前半生》和《欢乐颂》呢?杜撰的人物与情节在当时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一句点评罗子君买八万块的鞋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评论,引得多少傻姑娘们群起攻之?说到这里,忍不住吐槽几句,编剧把陈俊生设定为一个年薪150万的经理,同时又把罗子君描述为一个花钱如流水的超级败家娘们,这真是一个漏洞百出不堪一击但又令大部分观众不敢质疑的假设,其结果就是引发大众对于全职太太的各种黑,而事实上99%的参与者连全职太太到底是怎样的都不知道,就被编剧利用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为他们的钱包提供了无限的流量。偶像与小说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接近的,有时候不过就是一个真人版的虚构人物而已,有“人设”的形象而已。只是在不明群众为拥有自己理想特质的偶像摇旗呐喊的时候,人家早已本着一颗向钱的心拼尽全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