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夏天,在陕南大山深处的牟家坝小镇的新华书店,少年的我用仅有的零花钱买了一本书《蝇王》,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
2014的秋天,在豫西的一所初级中学,语文老师要求学生们来读这本《蝇王》,已为人父的我,便从书柜里找出这本书。
于是,这本书穿过岁月的烟尘,在两代人之间实现了神奇的阅读传递。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此历久弥新。
这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他是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蝇王》出版后,广受读者好评。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甚至把《蝇王》评为当年最佳小说。英国评判家勃列却特当时就称戈尔丁是“我们近代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创造力者之一”。 尤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蝇王》一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广受英美学生的喜欢。
现在,《蝇王》已经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学文学课中的必读书之一。然而这样的一部作品,它的出版之路颇为坎坷,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直到一九五四年才得以出版,而这离作品完稿已过了二十年之久。
《蝇王》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生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在中途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飞机舱落到了一座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一起在岛上生活,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就分裂成两派,一派为兽性,一派为人性。
故事的发展是从主人翁拉尔夫和杰克这一基本矛盾出发的。金发的拉尔夫出身中产家庭,心地善良,有自己的主见,代表着一定程度的文明和理智。与之相反,红发的杰克,个子瘦高,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象征着野蛮和专制。两人的矛盾在于,头头拉尔夫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得救,所以他坚持要生一堆火,来作为求救信号。此外,他还要求大家建房子躲避风雨,要大家讲卫生,到固定的地方解手。这些想法和要求都代表着文明和传统的力量。
杰克却不以为然,他对于打野猪一事入了迷,其他事情一律不管不顾。随着矛盾的深化,杰克渐渐得势,拉尔夫的追随者寥寥无几,连自己都差点被杰克的人杀死。在矛盾冲突的过程,对野兽的恐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全书来看,海中来的野兽,空中来的野兽其实都是一种渲染,作者无非是想借此对比突出真正的野兽是来自于人本身。
作者想通过这场文明与野蛮的决斗,来揭示作品的道德主题——人性之“恶”。他认为,社会的缺陷是因为人的缺陷,而作为一名作家,他的使命是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
“蝇王”一词,出自希伯来语,即是苍蝇之王。在《圣经》中,苍蝇被当做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苍蝇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取此名,预示着兽性战胜了人性。
《蝇王》以一个架空的时间,一个与世隔绝的海岛,一群失去约束的儿童为设定,编织了一个展示人性恶生成的机制,阐释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告诫也在警惕着每一个人,不要在不经意间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蝇王。生而为人,善良应该是最起码的底线。借小孩的天真探讨人性,这本书每个成人都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