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这样一个主题呢?
起因是我习以为常的一个意识,在今天被我注意到了。
是什么意识呢?
就是当时间显示在某点四十之后的几分钟,那么此时的时间容易被我带入到下一个整点。
比如:现在是10点45分,我会潜意识的把时间归入11点。
这一归可不是小事,我会将我下一个要做的事情也归到11点开始做。
最明显的一点便是:早上6点42分醒,会安排一个7点的闹钟,让自己再睡18分钟。
长此下来,不知道有多少时间被我的这个习惯给吞没了。
这个现象在我身上发生,原因是我对时间规划意识的浅薄。
记得高中时的班主任是这样让我们来感受1分钟时间长短的:如果你觉得1分钟很短,那你试着憋气1分钟。
那被我删除掉的20分钟可以做什么呢,那我试着憋气20分钟?
20分钟可以阅读1万字;
20分钟可以跑3-4公里;
20分钟可以......
虽然时间管理意识浅薄,但我还是会对自己浪费掉的时间而感到焦虑。
之前读过一篇关于时间利用的文章,文中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个概念: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律和职业化程度。
比如王健林是15分钟,盖茨是5分钟,但大部分人是1小时,半天,甚至一天。
为什么很多人并不守时?就是因为他的时间颗粒度过于粗犷。
央视某主持人有一次采访王健林,她和摄制组迟到了3分钟,结果王健林当着她的面,坐着车绝尘而去。
这位主持人感慨说,一分钟不等,一点脸不给,老王就是霸气。
其实不是老王霸气,而只是时间颗粒度1小时的她,无法理解一个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的人,3分钟意味着什么。
所以从我的个人习惯来看,我的时间颗粒度粗犷到20分钟可以忽略不记。
要培养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来缓解时间浪费产生的焦虑,那接下来要把时间颗粒度这个概念给利用起来。
1:先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和其他人沟通或者工作上的合作,要了解对方的时间是如何规划的,将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切割到接近对方的频率。
2:时间颗粒度计时
在自己做时间安排的时候,用时间颗粒度来计时,工作A耗时1个时间颗粒度=1小时。
3:切割时间颗粒度
把1个时间颗粒度的时间减少,对时间规划越来越精细。
工作时间、休息时间都要给自己一个时间规划,就算是在浪费时间也要给这个时间做一个规划。
最后再说一句,完成本篇小分享也在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