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女儿选择阅读书籍,因为要考虑她的年龄喜好,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少年时候的种种往事,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奇怪感悟,对年轻的一代有欣慰,有羡慕,竟然还有一股子酸酸的嫉妒......
对于学习的目的:我的当年似乎并不清晰学习目的,当然老师家长反反复复强调似乎是为了将来有好的生活,但是更加具体现实的是中考高考,以至于一上大学就彻底放松了,似乎大四才几分醒悟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了增加自身能力和修养,让自己未来的路更加从容,更多选择。而现在的孩子们似乎非常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她们的学习目的早已不是世俗的为了以后赚钱更多有更好的衣食住行,这当然也很多缘于她们几乎没有资源匮乏的体验,所以她们并不那么在乎物质上的追求,更多的是她们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对自己能力提升的要求,对于她们中考高考不再是单纯的过程,而是对融入优秀集体的渴望。我很羡慕年轻的她们很早就明确了我小时候很模糊的目标。
对于知识的获取:当年我们的中学时光,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非常单一,几乎就是课本和教室,家庭教育主要在性格培养,对于一些不甚明了想要了解的知识点似乎曾经有一个叫辞海的书籍,当然也是仅仅查询一些非常简单的注解而已,至于图书馆查找文献应该是相当少之又少的少年能够做到的......而今出现了一个叫做“网络”的东西,先不说糟粕,至少想要查询什么,想要了解什么,不管什么领域什么科目,只要点点鼠标或者摆弄一下手机轻松获取。真的是一种羡慕啊,如果我们当年也有这么便捷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该多好啊!
对于教育的要求:曾经抱怨现在的教育体制对孩子们要求那么高,课业繁杂多样,常常挂在嘴边我们当年哪里有这么麻烦的课业,我们当年从来不上课后辅导班,常常感叹孩子们好辛苦好累啊!进而也反思到其实进入了一个常规错误“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很明显孩子们没有感觉累,且体会到了由努力获得进步的快乐,仅仅是孩子她妈看着累而已!看到她们地理课手绘山川河流位置,列明大洲大洋分界线,甚至要清楚某些城市经纬度,不由得感叹要学这么细致吗?我当年地理粗粗的学,非常清楚的记得初中一次考试因为是唯一个知道霍尔木兹海峡的地理位置的同学而成为班级唯一的满分,这段似乎是得意的往事遭到女儿一番嘲讽,在她们看来霍尔木兹海峡简单到常识范围。
对于阅读的体验:几分为难的是想要帮女儿挑选一些文学类书籍,我当年读什么,金庸类,琼瑶类,现在已经很老套了,女儿读了两部金庸就不大愿意再读其他,很多都有电视剧,虽然不完全遵从原著,但是看电视剧更生动更有趣味性,读一点就难免想找来电视剧看看,然后评价一番角色剧情就不再有兴趣继续读书......我曾经读《平凡的世界》感动的热泪盈眶,可在她们眼里也是老套的励志故事,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一些诗歌散文集,女儿觉得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废话,她更喜欢看《三体》《银河帝国》这样背景很大很宏伟的书籍,可是这些算文学类书籍吗?我记得高中时候一次偶然在书店买了一本《穆斯林的葬礼》当时应该是高三了,却也仍然抵不住情节的诱惑放不下,上课时候还偷偷读,为故事中的人物经历或悲或喜,沉浸期中,可现在的孩子们似乎认为这些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情情爱爱故事很low,很难让她们有所感触。我也很想跳出我的少年读物去找些契合当今时代的适合她们阅读的小说类书籍,最好能够让她们感受到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故事情节,最好是纯洁的,优美的,正能量的,可惜我居然没找到......当然有一系列教育部推荐书单,但我感觉都不够有趣,不够有那种强烈的阅读吸引力......这么多年我却也找不到那种读书的感觉,当年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荆棘鸟》......这是我有几分为现在的孩子遗憾的,她们比较难体会到为书中人物故事情节而感动的经历,可能这仍然是我的错误,她们并不会认为这有什么可遗憾的!也许这只是我的女儿的状况,不可以偏概全......
两代人少年成长的对比,深深地体会到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让她们更快的成长,短时间内获得我们可能需要成倍时间甚至更久才能学到的东西。某方面来讲这当然是好事,好的令人羡慕,可另一方面我也一直没能理解,比如说十几岁的孩子如何理解中年鲁迅回忆少年时期沧桑感慨的《朝花夕拾》,过多的摄入大量知识点可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融入自己的生活,非常明显的是我们曾经有过的有限度的随心所欲似乎被大量的自律替代了,希望这些是我多虑了,希望忙碌的下一代能够和我们这一代一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且为之追求着且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