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第二篇英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母亲看着孩子沉迷于数码产品的故事,引出相关的讨论和看法,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详细的文章内容可看二楼。
我亦将为人父,自己做过孩子,见过朋友为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所思考,但如何让孩子与数码产品共存,却是这个时代的父母所面临的新的问题。我们无法知道在网络与智能手机下成长的下一代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就像我们的父辈面对电视的出现时的担心一样。
文中指出数码产品对人的影响与吸毒无异,都是对人前脑丘质造成影响,从而让人上瘾,一旦中断就会出现戒断反应,焦虑,易怒,思维不集中等等,而且一经上瘾,很难戒除,戒除之后极易复发,所以,尤其是孩子,如果有可能10岁之前不要让其接触这些产品。
正文大致就是这些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楼下翻阅原文。看了这篇文章我想说的有以下几点:
1、当自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最简单的决定就是模仿高人的做法。
对于孩子应该几岁开始接触智能机?智能机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少?孩子究竟有没有可能从智能机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会不会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不受影响?未来的时代既然是以人工智能为主,那么孩子更早的接触智能产品会不会有先发优势?
以我为例,这些都是我再考虑的因素,如果没有系统完备的知识和信息体系我很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我又不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那么怎样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是如何做的,然后无需思考,按他们的方法去做。
There’s a reason that the most tech-cautious parents are tech designers and engineers.Steve Jobswas a notoriously low-tech parent.Silicon Valleytechexecutives and engineers enroll their kids in no-tech Waldorf Schools. GooglefoundersSergey BrinandLarry Pagewent to no-tech Montessori Schools, as did Amazon creatorJeff Bezosand Wikipedia founder Jimmy Wales.
这有一些事实是大多数对待科技谨慎的父母都是科技设计者或者工程师。史蒂芬乔布斯是众所周知的低科技使用的父亲。硅谷科技公司的高管和工程师都让孩子去没有科技的华德福教育学校。谷歌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去了没有科技的蒙特梭利学校,同样这样做的还有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左斯和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杰米威尔斯。
连这些智能领域的鼻祖都是如此行事,你又何必要自己去做判断呢?你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定这件事是否是真的就好。
2、关于戒除“心瘾”,环境很重要。
故事的原型记不清了,大概就是美国大兵战争期间吸毒率高达8成以上,所以很多人担心这些人回国后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可是当这些大兵回国后,真正还在吸毒的只有不到1成,期间也并未用过什么特殊的方法进行戒毒,全都自然而戒了。
本文中戒除网瘾的方法也是环境疗法,例如全家人无科技晚餐,孩子卧室无数码产品,让孩子多接触真实的世界等等,也就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之所以沉迷于网瘾之中,主要是因为真实世界中,这些人无事可做。
美国大兵的战争环境让他们除了吸毒没有其他减压或娱乐方式,可是回国后,家人,娱乐,荣誉,爱情等等事情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想吸毒,所以“瘾”与环境息息相关。
还记得大学的时光有很大一段时间是在网吧度过,回想起来自己也不喜欢那段时光,可是那时候真的有瘾,可工作后,很快就不再有这些症状,一切与意志力无关,关于教育问题,就不多做评判了。
3、人的大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这是李笑来老师提醒到我的一件事情,每每想到大脑的这个功能,世界上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只是这个功能需要我们自己多做训练。
无论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去想去做就好了。
你是消极的人,你想让自己变得积极乐观,就去想积极乐观的事情,去做积极乐观的事情,也就是说每当你再想消极的事情时,没有必要去分析为什么这么想?如何能够避免这么想?不要去纠结,不要去愧疚,摇摇头去想开心快乐的事情,人是无法同时想两件事情的,当你对积极关注的越多,消极占用你的时间就会越少,久而久之,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你想自信,同上。你想富有,同上,你想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同上。
当然,这个技能需要长期练习才会有效。控制你的大脑,关注你该关注的事情。
4、Money see,Money do.猴子看到什么,猴子去做什么。
我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该让他们怎么做上,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
你希望他做什么,与其告诉他该怎么做,不如自己去做。
因为,如果你教他做的这件事真的很好,那么你就应该已经在做。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多读书,与其躺在家里玩着手机告诉孩子这件事,不如什么都不说,自己先拿起本书开始看吧。
总结,一切行为的初始都源于观念,一切观念的形成都源于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这一切最早的启蒙都来自于父母。
给孩子一个榜样,而不要给孩子说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