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不安与兴奋,独自一人走入寒冬黄昏的大街。不安源于街上空无一人的景象,兴奋则是因为孤独和好奇”
我最近正在阅读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不小心勾起了读恐怖小说的瘾,于是便买了他去年在国内出版的新作《小丑回魂》。本文开头的那句话,正是摘自此书中的一段心理描写。这段描写让我突然弄清楚了一种自己曾经经历过,但又不懂该如何形容的感受。
那种感受,在儿时的自己独自一人待在家中通宵玩游戏、读小说时有过;在高中暑假跟死党坐火车翘家时有过;在大学期间第一次去音乐节睡了三天帐篷时有过。但那种感受最浓烈的一段经历,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头的那两年。
那两年里,最为强烈的是不安。大都会东京与家乡小城在物价、风俗和文化上的差异,拳拳到肉地冲击着我的神经。同时,考不上研究生后落魄回国的梦魇也挥之不去。好在后来研究生顺利考上了,那些差异我还有三年时间慢慢习惯,兴奋便逐渐占据了上风。
我读研究生的学校不在东京,而是在静冈县的浜松市,一个位于东京与京都正中的中等城市。那里的建筑很少超过4层楼高,出门不用动不动就坐电车。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见远方的富士山。到了浜松之后,我学会的第一件事,是骑自行车。
因为研究生第一年刚入学的时候,教授就告诉我,暑假时研究室要出去考察,他准备带大家去京都租自行车四处走走。听完,从小就不会骑车的我有点慌,赶紧拜托了一位台湾学长来帮忙。一个周日的下午,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我补考过了“自行车骑乘技术”这门课。这是自出生以来,我第一次感受到移动半径扩大带来的兴奋。回家路上,我就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
再之后,我养成了一个持续至回国的习惯:以租住的公寓为圆心,不定期骑车扩大探索区域。我会在看书看到脑袋快爆炸前骑车出门,憋一口气慌不择路地朝某个方向猛冲;也曾在暑假时试过一路骑行至20公里外的海边,看看从没亲眼见过的“太平洋”;还有每个周末,我都安排了周边商场巡回之旅,寻找一间没有去过的商场,出门看看陌生的风景,顺便买好未来一周的打折菜品。
现在想来,这些小小的骑行探险带着最鲜美和最平衡的不安与兴奋。面对陌生环境和未知遭遇的不安,驱动自己一次次离开安全区的好奇,被孤独像饥渴的海绵一样毫无保留地吸收进内心,在一番反应与融合之后,成了名为“自由”或“自立”的精神收获。
不得不说,能尝到这种孤独又自由的味道实在是太好了。是内心里对它挥之不去的渴望,支撑我度过整整两年如同独自攀山似的硕士研究。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环境,是同样的渴望让我继续保持探险的心态。只不过现在,那间小公寓换成了内心,书则是一辆辆妈妈买菜自行车,我不时骑上一辆,像少年般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