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形式和功能构成系统架构的两个核心,形式对功能起到载体和促进作用,而功能是形式存在的目的。在 系统架构5 形式| 没有形式,何来功能?和系统架构6 功能| 你能通过什么动作改变什么?我们分别分享了功能和形式,但它们是怎么关联起来的?本文从如下3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功能和形式进行映射的5个层次是什么?
是不是有了功能,价值自动发生?
如何简化对系统表达?
1 功能-形式分析5层次
在分析形式和功能的映射关系前,我们先重新回顾一下“系统结构的定义”,在《系统架构》的6.1中对“系统架构”进行了定义:
系统架构是概念的体现,是对物理的/信息的功能与形式元素之间对应情况所做的分配,是对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元素同周边环境之间关系所做的定义 。
从这个概念中,我看到三层意思:
第一层:系统架构是对概念的一种体现,后面我们会专门介绍“概念”,它是连接“功能”和“形式”的桥梁;
第二层:系统架构是对功能和形式之间映射关系的体现,也是我们接下来重点分享的;
第三层:系统架构是对系统要素,以及要素和周边环境关系的定义,也就是说,系统架构不仅关系系统内部的要素及关系,也其内部元素和环境的关系。
如何分析功能和形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呢?
《系统架构》提出了对其分析的5个层次:
与价值有关的操作数层;
与价值有关的过程层;
与价值有关的工具层;
起支撑作用的过程层;
起支撑作用的工具层。
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属于两类:价值相关类和支撑作用类,而“功能=操作数+过程”,过程的实现常常需要载体,这里将其表示为“工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五个层次。
价值相关类和支撑作用类有什么区别?
以汽车公司为例,一个汽车的价值创造至少包括:设计-研发-采购-制造-销售……,这些就是价值相关类,但是如果一个汽车公司只有只有这些对应的部门和人员,肯定是不行的,它至少还需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支持、财务等支持,而后者就是起支撑作用。
你可能好奇,如果是这样,应该有6层,为什么支撑作用类中没有“操作数”?我理解是为了聚焦,因为整个系统的价值主要靠和价值相关的操作数变换来体现,比如一个汽车公司,最重要的操作数就是汽车产品,所有的都是围绕这一项展开。一个汽车公司,支撑系统差一点,它还是汽车公司,但如果它没有像样的汽车产品,只有支撑作用的部分做的好,那它就不是汽车公司了。
而且这里没有看到形式啊?这里的工具其实就是形式。《系统架构》中将形式对功能的作用细分为承载和促进两类,根据我的理解, 和价值有关的工具扮演的就是前者(承载功能),起支撑作用的工具扮演的就是后者(促进作用)。
2 操作行为:能做和真做
前面我们对系统架构的分析,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主要停留静态上面,形式说明系统是什么,功能解释系统能做什么,而没有介绍系统运行时的实际会发生什么。这好像我们买了一部宝马汽车,知道了他的构造和能够干什么,但没有很真正驾驶它,让它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并体验驾驶的乐趣。
于是《系统架构》引入了操作行为这个概念用来描述对系统的使用,它主要包括了三部分:操作者,行为,操作成本。
2.1 操作者
操作者和好理解,就是谁操作这个系统,比如正在使用手机的你,就是手机这个系统的操作者和使用者。因为目前很多系统都有人的操作,所以人的因素对系统的设计很重要,好的系统要考虑人机工程和人机交互。
2.2 行为
行为,通俗理解就是做了些什么,《系统架构》对其进行了精准的定义:
行为是由功能以及功能相关的状态变化所构成的序列,系统中的形式对象应该按照这个顺序来执行各个功能,以便使系统的价值得以体现。
并且书中把和行为相关的操作顺序(operations sequence)和系统时机(timing of the system)进行了 区分。前者指的是系统在动作或过程的整体进展情况,比如你要开车,首先要进入车辆-点火启动-加速……,它们主要描述的是动作的先后次序,对精确时间的关注较小。
而系统时机关心的是步骤的执行时机,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因为对于实时系统而言,这些特别重要,比如制动功能,需要在踩下刹车的若干毫秒内,把刹车装置部署好。
也非常像在做汽车的声音设计时,声音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出现,比如设计汽车加速声音时,如果踩下油门踏板后,过了一秒钟,相应的声音才出来,体验肯定非常差的。
所以,好的行为,是要按正确的顺序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动作。
2.3 操作成本
第3项指的是操作成本,就操作系统需要的成本,比如你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多升油和多少度电。
3 简化表达
在系统架构3 :如何用简洁图形描述系统架构?和系统架构4:更易计算的系统描述(SysML)我们介绍了两种描述系统的标准语言,但如果严格按照这样去做,对于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系统,就会看上去较难理解,比如下图表示的是一个离心泵的工作过程,很容易常常让人感到难懂,所以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简化。
书中给出了三种简化方式:隐藏细节,忽略细节以对系统进行投射,我们重点介绍第3种。
投射的思路就是:把系统中的过程投射到对象上。《系统架构》中给出了3步:
第一步:单独看某个对象;
第二步:沿着与该对象有关的链接找到相连接的过程,再沿着该过程,找到和它相连的另一个对象;
第三步:把“对象-过程-对象”的路径变成“对象-对象”,用标注说明对象间的过程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书中的切片面包为例,左边这张图是标准的OPM结构图,右边是简化后的,可以看到它简化掉了用来表示过程的椭圆形状,这种简化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理解”的复杂度。
总结
①通过5个层次的映射,可以明确系统架构中功能和形式的关系;
②但这种关系反应的常常是静态关系,如果要了解系统的实际工作效果,需对系统进行操作行为分析;
③操作行为分析包含:操作者、行为和操作成本三个部分,好的行为是按正确的顺4序,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动作。
④为了更好探索架构,可以对其进行减缓,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过程投射为对象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