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人类活动的一切内容,都会有迹可循,所以当我们抱怨诸事不顺或者埋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欣赏时,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
比如,写作。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谁都能创造个人品牌,文字的输出便是一项主要的途径。小时候,语文课上写过无数作文,读过无数的名人书籍,而谁在小时候没想过当一名作家呢?
无论你现在是从事创作行业,或是其他行业,都应该深度学习这本《写作课》。文字不仅仅只是一种阅读或者沟通的工具,更是记录历史、反映心理、解读宗教、反省自我的一项利器。
《写作课》作者是艾丽斯·马蒂森,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后在本宁顿学院艺术硕士班执教22年至今。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作品在英语文学界广受好评,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
整本书中没有花哨的炫技部分,艾丽斯只是将各个书本内容摘抄,以及课堂上学生的作品进行援引,作为日常例证,让每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反省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同样的问题,或者给人以启发——也许这样更好呢?
01.“照搬规则并不是理想的创作状态,好的作品既需要作家自由大胆的挥洒强烈情感,直抒胸臆,同时还要保持情绪稳定,不卑不亢,不固步自封,以理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
规则只是给初学者指明前进的方向以及应该规避的误区,一旦熟练掌握写作的基础规则,我们就应该让思想在自由的田野上驰骋,大胆想象,勇敢突破自我设限。就好像上学时期,我们总是模仿优秀作文的格式或是词语,也许刚开始得分还让人自鸣得意,可模仿的人越来越多,这方法就不再可行。而那些写起文章洋洋洒洒的同窗,一会以猫的视角看世界,一会写篇楚辞文体等等,常常被语文老师用作范文在课堂上演讲。
好生羡慕,但是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尝试更多可能。当然,“作家需要有清晰的思路,一边在创作中明确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又有哪些元素值得保留。”
大胆创作,潜心修正。
02.“对所有立志成为作家的人来说,不止要静下心来创作,更要创作出好作品才行。我们的有稳定的情绪和心态,也要有足够的聪明和才智。”
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在各行各业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才能。在作家行列中,会显得格外明显。
卢梭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时间里,写出了《瓦尔登湖》等诸多著名的哲思著作;
村上春树在新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坦言,常常会去一些海岛或者欧洲旅居,为的就是创作一部小说。
在上个世界法国、英国的咖啡馆常常聚集各类大文豪,在纸片上写写画画,呷口咖啡或是吸一根烟,思绪缥缈后再收回,又重新提笔。而今社会诱惑太多,纷纷扰扰的事情多到让人无法专心时,也有部分作家会选择避世一段时间。
“踏上写作之路的作家都要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非理性状态,重视冲动和直觉。必须让自己卸下心房,身心放松,才能写出好作品来。”
3.“很多作者都很随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这样的作品往往会流于陈词滥调,杂乱无章······如果写满字句的书稿是一只风筝,那倾泻而出的情感便如同天空中呼啸而过的狂风,我们需要一根线来牵引——同样,作家当然需要创作的自由,但也需要理性控制,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的90后有个特大标签“随意”“自我”,在鼓励彰显个性的时代,人们总是会忘记心中的一把尺。过分的随意就是毫无章法,而过分的拘谨又显得枯燥无味。
艾丽斯在《写作课》中也提到,有时会喜欢追求内心活动,作品都以人物本身为中心,而不甚在意人物行动的刻画。整本书看起来就像一本意识流的人物传记,若不是潜心熬读,怕是很少有人能接受。
不是说我们的创作是为了取悦谁,而丢掉自我,而是在展现个人思想的同时,考虑读者的立场及想法,是否能被接纳?是否有表达过于含混的地方?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和修正,才会有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进步。
04.“要体验世间百态,并在小说创作中将其表现出来,更是急不得。比如描述少数族裔、残障人士、肥胖人士、同性恋等边缘化任务时,不论是叙事方式还是情节安排,都很容易落入类型化的窠臼。不论作家本人是否属于边缘化群体,选定此类任务做叙事者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反对外界对他们先入为主的批判和歧视。如果处于作品需要,故事里的犹太人必须贪婪、黑人必须极具音乐天分。”
当我们创作的角色丰富到超越自己的经历时,更需要多去查阅相关资料,而不是凭主观臆断去刻画一个人物。
每一个人设一定是丰富而饱满的,也许表面的风平浪静,内心却是汹涌澎拜的情绪呢?每一个温柔善良的人,TA每一次的微笑下内心是怎样的心理活动呢?不仔细解剖一个人,连创作人本身都无法掌控笔下的角色。
不可否认,许多作家会根据自己生长环境来杜撰一本小说,如简·奥斯汀、狄更斯等,也有像海明威这样的壮汉冲上战场写下《永别了,武器》,还有凡尔纳几乎没出过门,仅凭书中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就能写下多本著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地心游记》等等。
不妨先锁定陌生领域的一个层面作为写作目标,你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会遇到突发情况及其暴露的问题,这会让你学到些新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你以往未曾留意到的。只有敢于探索未知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需要自我挣扎、自我突破、走出安全区。
“尽管现实生活中能激发写作灵感的瞬间数不胜数,但光靠这些还无法写出完整的好作品。想真正掌握小说创作的方法,就要习惯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补现实生活的空白。”
05.“刚踏上写作之路时,我们只是将其当做兴趣爱好,自己写的尽兴就好,并不理会作品在他人眼中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如果把写作当做事业来经营,我们就要心甘情愿为之努力,反复修改、接受批评、广泛阅读并吸取经验,很快就会以读者诉求为首要创作目标——要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有没有想过,换个方式,也许会更好呢?
直接叙述会据实已告的说“我看见一匹马”。而间接叙述则表述为“我看见了那匹马”,似乎读者早该知道这匹马是什么来路;似乎读者入场前故事已经开始,那匹马之前就在那儿;似乎认识这匹马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如果小说以第三人称“她”而不是具体人名开头,往往就是以间接叙述展开,至少开头部分采用的是间接叙述。
艾丽斯在《写作课》后面还举过这样一样的例子,文章经过两次反馈进行润色,效果的确让人感到惊讶
“这次探访总算接近尾声了,她看着他打开箱子(这是他不远万里带过来的),并思考着该对里面的礼物作何反应。”
“她看着他打开箱子——这是他不远万里带过来的,这次探访也总算接近尾声了——她不禁想起以前哥哥送过的礼物,以及自己对那些礼物的言恶之情。她一边想着该对里面的礼物作何反应,一边回想起小时候曾一口气儿吃完了一个葡萄柚,那时她就发誓以后再也不碰那玩意了。”
“克拉斯科看着哥哥安格迪诺撬开木条箱,箱子里面装满了红壤葡萄柚,这是他千里迢迢从奥兰多带过来的。来这儿之前他和他们共同的妹妹凯驰瑞纳一起在奥兰多度假,那一星期可够他受的。克拉斯科在纽约居住的公寓狭小局促,真放不下这么多葡萄柚,而且她看到葡萄柚就反胃。”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用心,或者技巧不够娴熟,但是换个角度,也许问题就和以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肆无忌惮的冒险,然后耐心谦虚的修改。把结实的长线系在风筝上,选一年中风最大的那天出门放飞,看看到底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