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朋友小明,跟我讲了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证明了学以致用真的不容易。
小明周一早上乘地铁去上班,路上听了一本《非暴力沟通》的电子书。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曾经提出了闻名世界的非暴力沟通理论。在对非暴力沟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卢森堡解决了现实中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其中甚至包括国际层面的争端。
这本《非暴力沟通》就是马歇尔·卢森堡50多年的研究成果,也是对他非暴力沟通理论的总结和完整记录。
小明说他在《非暴力沟通》中学到了很多新观点。比如有四个原因会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暴力沟通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但凡语言中包含这四种内容的沟通都是暴力沟通,他自己平时可没少使用“暴力”。
书里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还举了一个例子:你交给同事一份非常重要的商业机密文件,嘱咐同事一定要保管好。结果那位同事刚答应完,就把文件放在公共会议室,出去吃饭了。等他回来,你可能会非常生气地说:
“哎,我给你的这么重要的文件,你怎么就随便放在公共会议室啊?”
这句话是责备的语气,是一种明显的暴力沟通行为。
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思维逻辑再来表达,则应该是这样:
“我看见刚才给你的重要文件没收起来,放在公共会议室了(观察),这个我就担心不太安全,会议室里人来人往的,让客户看见就不好了(感受)。这么重要的文件既然交给你了(需要),以后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存(请求)。”
“这种沟通方式的确很棒!”
小明赞叹的说。
为了方便记忆,他把这四个词串联起来,总结成“观感要求”,准备在今后的生活当中,通过这四个要素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向着有爱的方向发展。以求解决跟他媳妇的沟通难题。
兴奋的小明,赶紧把电子书的链接分享给了媳妇,并备注说:这本书很棒,好好看看!
心里还想着:今天晚上回家就要用一下新学到的沟通妙招。在媳妇面前展示下自己理性而又思辨的一面。
晚饭后,小明坐在饭桌前看手机,老婆从洗手间里出来,没好气的对着他们家儿子说:
“小宝,你一天出入洗手间不下十次,我放在洗手台上的抹布,你都不知道顺手洗一下吗?”
小明看老婆对着孩子发飙,刚想帮儿子说句话,这时小明老婆的矛头就对准了他:
“还有你,你每天也会去洗手间,每天都会洗袜子,为啥不顺手洗下抹布呢?我看你就是不想洗,故意装作看不见!”
小明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马上回怼过去:
“你自己用的抹布,自己洗就是了,何必放在那里让别人帮你洗呢?”
..................
于是一场指责大战拉开了序幕,相互还扯出了很多事情,最终不欢而散。
小明后来到书房一个人静了一会,感慨的说:
“今天刚学过《非暴力沟通》,结果就来了一场家庭暴力,真是知易行难啊!”
小明是一位爱总结、爱反思的人。他在当晚的日记里复盘了此事,还重新替老婆设计了脚本:
“抹布放在洗手台一直没人洗(观察),我感觉大家都没注意到,也没重视(感受)。因为这个抹布需要用肥皂泡20分钟后才能洗干净(需求),我有时也会忘记,我希望你们两位洗袜子时顺便把抹布也洗了(请求)”
当老婆发飙时,小明也为自己设计了脚本:
“我发现你又开始无端指责了(观察),这让我有些莫名的苦恼(感受),我并不确定你一直放在那里的抹布是否要洗?你既然要我们顺便洗抹布(需要),就请你平和且明确的说出来(请求)。
听完小明的故事,我赞赏道:
“小明,你可以的嘛!把一件事情分析的这么透彻!"
小明却一脸无奈的答道:
“知易行难,想要学以致用,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