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古典哲学,在思考无为跟工作生活的关系,随着慢慢的阅读和思考深入,就发现自己有些地方开始有些改变。
例如“不再刻意”就是最近重新理解的一种状态。我翻阅了一下之前的思考,居然跟我之前思考的一篇文章极其类似:能力与本能,我在思考中已经感知到了能力到达本能的一种关联关系,而在哲学书中讲的无为,也有点类似之意,即:能力达到一种习惯称自然的状态,异曲同工的感觉。
这也让自己有所感悟,这个世界只要持续践行,思考,反馈,再践行,就一定能够跟很多看似抽象的,飘渺的大道理连接起来,从抽象到具象的践行,从具象到抽象感悟,连接了起来,很奇妙的感觉。
不再刻意,我个人理解为当能力练习到一种程度,那么就会非常自然的发挥,而不是时刻思考刻意的表现自己的能力。
这就真成了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并不是绞尽脑汁算计出来的。
例如,赚钱=换钱这个道理,自己就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对待工作,不再刻意的把上班时间下班时间分的特别清楚,想到一个业务思路,就赶紧整理,做好了对别人感觉有帮助就自然分享,不再那么刻意。合作也从价值交换的起点展开,跟客户交流,就不会主动的,刻意的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真正的把自己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的视角,用自己的专业,提前准备,帮助客户成就价值。真正是在践行,他好我才好的价值交换逻辑。
回味“不再刻意”,自己工作快20年,toB行业也有十五年,发现再多的效率模型,竞争分析,客户机会管理,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成就客户,而不是兜售自己的产品。只要把成就客户放在前面,客户就一定会照顾自己的产品,是商业就有价换,这也便是被需要的求存能力形成的过程。
还有写ppt,这件事情,之前也思考过,本质是通俗易懂的告诉观者自己的想法。再深入一层,写PPT就是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在没有理解这层意思之前,原来写PPT的时候,就会为了把大量的内容放上去而刻意放上去,最后就造成PPT上全部是文字,贪婪的心态反而适得其反,你希望把所有内容告诉观者,反而观者对于你的表达能力产生了质疑。PPT的本质不是写的好。PPT是用来讲的,本质上还是你的故事是不是逻辑清晰,通俗易懂。PPT不过是个引子,理解到这一层,PPT内容越多,说明你越没有故事,通过大量的文章来刻意填补你那空虚的表达逻辑罢了。
当让刻意形成本能,就真的会自然释放,对别人,不再刻意要求,而是做好自己,顺其自然影响。
现在想想身边的事情,我们总是刻意的希望对方听自己的,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还在刻意要求别人吗?
面对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我们给予对方的要求,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刻意,正说明我们还没有影响到对方,或者说我们自己做的还不够,并没有形成能力影响到对方,真正对方认同,就会把自己当成榜样,主动去践行。我们常说的"不领情",不过是我们刻意为了赚"这份情"而故意为之,反而对方没感受到罢了。
越心急,说明准备越不充分,越忙碌,说明越没头绪,不再刻意,一切都是长出来的,当我们准备充分的多个点必然成为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我们的能力,自然运用的能力,不再刻意的能力。
最后附上万维刚老师对于无为总结的一张图片供参考: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