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别人的父母,才隐隐约约有一点体会: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之所以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
小南瓜这不行!小南瓜那不行!所有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都在禁止,为什么?因为我为害怕他有危险,似乎把一个孩子健康的养大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了。可是当他长大了,我们一定会不满足于他仅仅有健康,我们还会说:你怎么这也干不好?那个也不行?可是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不就是爸爸妈妈一直以来的期盼么?大一点的孩子他懂得逆反和反抗,偷偷的跑去抓家雀、打游戏、约会,但是一个小宝宝,他被各种禁止的声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他长大也势必是个逆反的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强势的家长往往有一个蔫巴的或者在某方面过分计较的孩子。
小南瓜这几天不可控制的尖叫,我害怕他因为尖叫叫坏了嗓子,就不断不断地制止,采取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果。后来又害怕他因为缺少某种微量元素而导致尖叫,就让奶奶带去做了化验:果然身体棒棒,什么都不缺,智力也正常。我反思自己的整个过程:我们不理解小南瓜的情绪,一味的制止,他小小的身体拗不过我们,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原来尖叫能够引起你们的注意啊!原来声音是有力量的啊!小南瓜本来就比别的孩子长得大,力气大,小朋友们做什么事情又都不计后果的使出蛮力,从而导致了他把尖叫当作武器,不断的向大人们索取关注、索要物品。“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看来被动的教育不适合家长。我似乎应该做个理性的家长,积极的回应孩子的诉求,疏导情绪。我很庆幸小南瓜还小,我的任何教育的“试错”、情绪的发泄应该都不会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还有容得下我反思、改正和了解他的机会。所以我很想问:你了解孩子的性格么?你想做一个怎样的父母?你想让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如何评价你?教育,需要不断的了解、反馈。
教育孩子的目的,只能有一个:爱。其他任何羞辱、打骂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这个目的的过程。我们都要做一个充满感情的父母,而不是一个情绪化的父母。管教孩子,是一项时间跨度大、设计周密的活动,而不是心血来潮的情绪化的和突如其来的被动反应。你觉得你的言语凶恶,你大打出手的快感,你用语言的伤害似乎在向一个小孩子宣誓权威,似乎在用父母的威严让他懂得谁才说了算,似乎在帮助他改掉不好的习惯,但是这么多年的教育过来,是否真正反思过,一个小身体在凶恶的来自父母的恐惧中会怎样颤颤巍巍的成长,一个小心灵在来自父母的言语鄙夷中会形成多少自卑,是不是从小我们就被妈妈或者爸爸贴上了“这孩子没长性”“这孩子可懒了”之类的标签,而越来越发现我们似乎离我们妈妈的标签越来越近了呢?当然,你可以说我是爸爸是妈妈,可是我也是个人啊,有时候看到孩子真来气啊,什么都顾不上了。我想我会尽量避免以后说出这种话,我会思考为什么我在领导面前言听计,允许员工下属有不同的声音,而孩子提个意见我就觉得是“犟嘴”呢?当然,我完全同意孩子是需要管的,不好的习惯要纠正,做错了事情要惩罚。但是任何管教的目的,绝不可以是为了发泄情绪:“今天你挨老师说了,爸爸妈妈好没面子啊!你给我争点气!”(父母为了讨回面子的责罚)“你怎么又挨他欺负了?你怎么这么笨就不会还手么?”(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负了之后的气愤)“这道题你都不会做?你上课都听什么了?”(父母因为孩子上课溜号而生气的发泄)那么这几句话之后,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孩子因为照顾爸爸妈妈的面子,更听老师话了么?孩子挨打了和父母倾诉反倒遭遇羞辱,还会在爸爸妈妈这里找安慰么?孩子因为这几句话就上课不溜号了,以后难题继续向爸爸妈妈求教顺带着求批评么?显然不会,那么我们情绪发泄出来了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更好的孩子,一切毁坏父母形象的行为只能把孩子推的越来越远。你那么厉害,你去和单位领导叫板。
一个成熟的父母,才会从孩子角度看世界,才会放开手脚爱孩子、欣赏孩子,把握每一天的美好。
尊重,爱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