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度电影,看的比较少,看的第一部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今天是第二部,《Dangal》,中译名较白痴——《摔跤吧!爸爸》。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总体来讲,故事完成度很高。
阿米尔•汗饰演爸爸,曾为国家摔跤冠军却未能为祖国赢得世界级金牌,一直耿耿于怀,便一心想生儿子来延续自己的梦想。事与愿违,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孩,眼看梦想就此破碎,女儿把侄子打得遍体鳞伤让爸爸重燃心中的梦想: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经历种种困难,女儿夺得世界冠军,成为印度国民的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走出相夫教子锅碗瓢盆的世俗命运。
对于这部电影,有人赞叹演员的认真,紧张刺激的摔跤比赛让观众看的酣畅淋漓;有人看出父权、男权的残暴,觉得结果的正确无法掩盖价值观的扭曲;我嘛,就是看故事,看热闹,想想自己的过往。
02
我小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乡下根深蒂固,尤其是奶奶这一辈,认为没有男孩就断了香火,所以我出生时,一家人喜笑颜开,我想应该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父亲,是他那辈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家里孩子多也没复读,高中毕业便进了生产队开链轨车(大型拖拉机,耕地的大型机器)。后来,初中校长邀请父亲去当老师,因奶奶不愿给书记送礼未能成行。父亲很孝顺,但因此事对奶奶也有怨言。父亲当年很有抱负,他想出人头地,想改变命运,他笃定知识改变命运,也深信严师出高徒。
小时候,我被视为宝,当然背诗算术也是少不了的。6岁,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人送我上学,每次都是家人刚离开学校,我就跟着离开。后来,70多岁的奶奶和我一起上课了一周,情况依旧。最后一次,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到学校,父亲刚骑车准备走,我哭着追自行车,父亲恨铁不成钢,踹了我一脚,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挨打。后面,我受了惊吓,一直很恍惚,就此病倒。医生说,吃苹果对身体好,父亲天天给我买苹果,苹果一直吃到现在。
后面,很神奇的上学了,成绩也还不错。小学,父亲对我管教也不多,三条要求:做完作业后才能玩;每天要在房顶大声晨读;过年要背诵语文课文,这些要求我也算轻松的做到了。印象是六年级,父亲拿回一份《楚江都市报》,鼓励我要以报中的孩子为榜样(报中讲的是一个严父培养儿子考上北大的故事,文中写儿子因父亲的苛刻几次有杀死父亲的想法)。当时,心里有点发毛,但志向不曾动摇。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但榜样的行为习惯是可以模仿的。我算不上邻居家的孩纸,我也不优秀,但晨读,吃苹果的习惯,至今还是在村中的一些孩子身上得到传承。
初中,父亲让我进城读,我恋家,没去。初中在我们镇上,离家十二三里,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我也会骑,但一直都是父亲骑车带我上学。三年,有过风,有过雨,有过雪,未曾中断。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约定每周六给家打电话,有时忘记了,听妈说,父亲会等一晚。到了高三,父亲对我的要求就很少了,他说,尽力考就好。高考出考场,给家打电话,我哭着说考砸了,父亲说没事,好好休息。
整个青春,我都没有叛逆期,一点也不遗憾。
03
有人说,这部影片,父亲绑架了女儿的梦想,父亲对女儿的意义太大,影响太深刻。我承认,但必须明确时代背景。在强调小孩个性教育和兴趣引导的今天,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但小孩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软硬兼施的。我们可以由着孩子的兴趣去发展,但事实往往是,大部分的小孩没有定性,没有爱好,也不会选择。
生活是由各种意义编制而成的网,我们可以为自己而活,但谁又为我们而战?年少时,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那时真的相信;读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很迷茫,我失去了动力,我劝解要为自己而活,但真的用不上力。我为父母努力,我为家庭工作,我为社会贡献,虽是冠冕堂皇的自欺欺人,但这些粉饰确实构筑了我存在的意义。
教育本质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爱的本质亦如此。不同生命的时间缝合在一起产生了关系,参与了、经历了才明了。
梵高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你心中的火,父亲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