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得不到齐威王重用,孟子离开齐国,辗转经过宋、腾两个小国,来到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魏国处在秦国、齐国、赵国、楚国的中间,是战国七雄中最难守的一块地盘。
强敌环伺,战国初期魏文侯率先变法图强。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经营,传到魏惠王时国力强盛,魏惠王和齐国威王在徐州会盟,相互称王。
魏惠王把魏国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孟子》书中称魏惠王为梁惠王。(如果不喜欢古文,可以跳过“原文”先看解读)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选自《梁惠王章句上》)
解读:
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奔波千里来到这里,能帮助我魏国获得利益吗?“
魏国都城在大梁,因此《孟子》里把魏惠王称为梁惠王。
孟子回答:“大王,何必非得谈利益呢?我这里只有仁义。大王问:‘国家如何获利?’大夫问:‘我家如何获利?’士人百姓问:‘我自己如何获利?’从上到下,大家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杀害拥有万辆兵车君王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家臣;杀害拥有千辆兵车君王的,一定是拥有百亮兵车的家族。千取代万,百取代千,这种情况太多了。如果不顾仁义、只谈利益,那么不把别人的利益抢到手,大家就不会满足。“
“但是,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属,讲道义的人也不会轻视他的君主。大王何必谈利益呢,只需要倡导仁义就够了。”
魏国前身就是晋国的一个大夫家族,后来联合韩、赵两家共同划分晋国,是活生生的家臣取代君王的例子。可以想象,梁惠王听到这段话应该深有感触。
只谈仁义,不谈利益能不能行得通呢?
可以说行不通。“仓临时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也说过,人民没有赖以生存的产业收入,吃不饱、穿不暖,天天坐在雪地里饿着肚子,就不会听你扯淡仁义道德。对饿肚子的老百姓,孟子会先讲如何发家致富,再谈礼义廉耻。
孟子在这里不谈利益,只谈仁义,是因为谈话的对象是国君,是诸侯国的统治者。对他们来说,不存在物质匮乏,会饿肚子的情况。
如果国君只讲究利益,那就相当于倡导大家唯利是图。人一旦把追名逐利当成目标,为获取利益就会不择手段,国家很容易陷入混乱。
况且,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最稀缺的资源、最大的一块利益就是国君的位置,国家一旦失去仁义道德,国君就会成为众人觊觎的对象。
利益资源有限,需要相互争夺,而仁义则不同,仁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不会因为争夺仁义打仗。
孟子不谈利益、只倡导仁义,看似迂腐,实际是关系到梁惠王的切身厉害。
对一个公司来说,能驱动公司良好发展的核心动力不能是利益,是良好的企业价值观。
当公司的员工是为企业的愿景工作时,企业就会充满活力、充满凝聚力;当员工只为个人利益工作时,那么企业内部就会勾心斗角,成为一盘散沙,失去竞争活力。
公司的领导者就如诸侯国的君王,要管理经营好企业价值观,遏制员工的逐利风气。据了解,腾讯公司禁止员工相互询问薪酬,是企业内部的一根红线,一旦有人碰线,立刻就被解雇。因为薪酬曝光后,互相比较就在所难免,而利益这东西,大家都是看别人拿得多,自己拿得少。员工逐利,是影响企业良好工作氛围的毒瘤。
对我们个人来讲,如果我们把追名逐利当成目标,就没办法不患得患失,因为心里比较的就是这个东西。患得患失不仅会影响你的幸福感,还会消磨你前进的动力。
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仁义,有理想、有抱负,就自然不会太在意名利得失,就会收获一个良好的心态,人就更有精神、更有活力去获得一个更好、更大的发展。
利益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利益至上,不然只能打架。
那么,梁惠王是怎样的君王,他会不会听孟子的呢?提倡仁义,国君需要怎么做呢?